带着诗词去旅行浙江少年诗词大会云课

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哪家效果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上一期,浙江少年诗词大会云课堂第十五课,我们跟着名师观察员、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副校长、语文老师蒋婕从杭州走向世界,在旅行中感受诗词的冲击力。诗词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美不胜收的世界。蒋老师邀请同学们以“带着一首诗词去旅行”为主题,写一篇小小的游记,绘出属于你的诗路地图。一起看看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孩子们的投稿吧。同学们怀揣一首诗或词,回到了浙江的老家,或是走到了新疆、内蒙等远方,如他们所说身临其境,再诵诗词,对苏轼、王维等诗人描摹的景色和融入的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带着任务上路的“旅行者”,孩子们寻访诗词现场,回望诗词山河,触摸今日中国,追寻诗意生活。通过此题,我想让孩子们想象,千百年前,在没有汽车、高铁、飞机的时代,诗人的足迹之远简直超乎想象,他们“任意东西”地走遍了大江南北;我更想让孩子们感知,这才是真正的诗和远方,这才是真正的“文旅”之路,这才是真正的“走读”中国。——点评老师蒋婕游内蒙草原有感李雨函三年前,我和家人一起去了内蒙古。从蒙古包中回首,映入眼帘的是那洋溢着生机的辽阔草原,风悄悄掠过,脚边便萦绕深绿色的草波。那时正值盛夏,草长莺飞牛羊遍地的日子里,时光也慢慢消遁,花谢花飞,落红满径,其美妙是文字无法比拟的,唯有亲临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心灵手巧、鬼斧神工。看着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不由得感慨秋将至,草原上原本的生机盎然将会变得荒芜,树叶枯黄而飘落,百草凋零衰亡,那应当是怎样凄惨的景象。我想起了《长歌行》中的诗句:“常恐秋节至,锟黄华叶衰。”是啊,春天把希望洒满大地,“天苍苍,野茫茫”,万物欣欣向荣,但秋天的到来却给万物带来衰竭;“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也是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小草的一生,我们亦然。如若不想老大徒伤悲,必然要少壮多努力,趁人生还长放手去搏,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美夏仪萱我曾到过温州的一片光彩夺目的花海,名曰——浪漫花田。踏入花海,站在最高端放眼望去,花海中的花开得格外茂盛,红的、粉的、绿的、蓝的花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走在花田间的小桥上,忽然一阵风吹来,花朵随风飘散,那香味沁人心脾,让我不禁想起了王维写的:“当轩对敬酒,四面芙蓉开。”虽然王维笔下写的是莲花,但走在小桥上,好像如王维诗中所写的,四面都有莲花一样,从容、轻松。随着小桥向里走,边上的景物好像都在切换似的。来到了阶梯花田,这里的花由浅到深,富有层次感。仔细看边上的小草,也富有生命力,一个劲想往外钻,让本身就有层次感的画卷增加了一抹绿色,这就好似《城南》中所写:“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继续往里走,就来到了一处小溪里,清澈见底的流水里有着一抹银色,看到这,我又不禁想起了王维所写的“清泉石上流”,听着小溪里咚咚的流水声,真美啊。钱塘游记崔灿诗词,作为我们重要的传统文化,自有其独特魅力,尤其在生活当中,总能让人不时地感到诗词的美妙。夏夜,江边凉风习习,吃过晚饭,我和妈妈一起去钱塘江边散步。圆月初升,饱满温润。踏着月光,我们漫步江边。月光下的钱塘江显得格外耀眼。轻轻翻动的细浪在月光的反射下,映入眼中,仿佛一池银光。这银光时而凌厉,时而柔和,不时冲上堤岸,流泻不止。我轻声说:“别出声儿!”我伏在栏杆上,静静聆听。夜晚的江声真是奇妙啊!我闭上眼,恍惚中,宛若置身一望无际的海洋,波涛之声不绝于耳,似喧,似静,让人忍不住想要坐上小舟,从此就在江中游荡了。如此美景,让我不禁想起苏轼的《临江仙》,“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当时的苏轼官场失意,借此来表达他想要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虽然境况不同,但我依然能从江声中听出天地的空旷,精神的自由,和自然的和谐美好。也许,这就是诗词的魅力所在吧,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能产生相同的感受。新疆游记张忆萱“漫川水草蹄声乍,数带林风柳色闲。”说起美丽,就不得不提诗人笔端的新疆,婉转动人,让人回味无穷!新疆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处处皆是美景。新疆之美,美在风景,美在诗文中。那拉提草原风景如画,草原一望无际,仿佛置身于一副风景画中。四面青山围绕,绿树成荫。时不时,还会有成群的牛羊经过,它们像一串绸带点缀着碧绿的草原,让原本单调的草原锦上添花。如果说夏天,那拉提的草原是美丽的,那么冬天的那拉提草原就是绝美的!绿色的草原裹上银装。冬日里太阳似乎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那拉提大草原显得格外美丽,阳光像是被冻住了似的,怎么也热不起来了。那拉提的草原就如同古代诗人所说的“甫见青山起碧毡,白云堆卷画中看。”新疆,它是一个具有异域风情的地方,走在草原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一切都是这么的随心所欲,就像诗中的所写的那般有意境,那般的美丽!一蓑烟雨任平生徐煜翔去年暑假,我们去了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的苏轼故居——定惠院。在那里,我看见了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住所。今年六年级古诗拓展里,有一首词我很喜欢:《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特别是诗里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豪迈洒脱。回去一查——巧了,正是在被贬黄州后第三年的春天所写。我不得不佩服苏轼这乐观豪迈之性格——于是,被摆在书架角吃灰的《苏东坡传》“重见天日”。我不禁对这位“东坡居士”深感敬佩,在腐败朝廷与小人的压迫下还如此乐观豪迈的,苏轼或许还真是唯一一个。“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似乎看到苏轼穿着蓑衣芒鞋、手拐竹杖,正顶着政敌对他“吹”来的恶风,背影褴褛却无比坚定挺拔。苏轼用他一生坎坷,诠释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今年暑假,我想再去黄州,感受身心的一同旅行!两袖清白—莲黄逸轩“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使觉有人来。”随着先人的脚步,我来到了夏日的西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嫩粉色浮于表面的莲花,令我陶醉,仿佛置身于诗人身边,映入眼帘的便是采莲少女站在湖水间,在池中嬉闹,在湖中跳舞,就像与湖水融为一体般美好。前两句诗,“裁”’“开”两字描写的极具生活美感。而后两句层层递进,又从第三句过渡到了第四句,这样的描写增加了画面的意趣与含蕴!并用了七言绝句的方式,篇幅宏大,抒情性较强,通过采莲姑娘的坚贞秀美的内心世界表现了王昌龄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与赞美。本首诗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方法,将大自然与少女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xingmeiren.com/qyyz/110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