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城》斩获了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最佳导演最佳原创配乐最佳原创歌曲的爱乐之城无疑是导演达米恩·查泽雷的佳作,影片从威尼斯电影节全球首映开始,就一路高奏凯歌,横扫各路奥斯卡前哨奖项。在英国电影学院奖上,《爱乐之城》再次毫无悬念地拿下最佳影片的奖项。至此,所有重要前哨战的最佳影片皆被《爱乐之城》收入囊中。而《爱乐之城》,仅仅是这位年仅32岁天才导演的第三部长片,他的上一部作品《爆裂鼓手》曾在奥斯卡斩获三项大奖。这次,《爱乐之城》“变本加厉”,以14项提名平了《泰坦尼克号》和《彗星美人》两部殿堂级电影保持的历史记录。这些,都源自于查泽雷对于经典歌舞电影的热爱:《雨中曲》、《瑟堡的雨伞》、《柳媚花娇》、《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对经典歌舞片的致敬桥段俯拾即是。达米恩·查泽雷达米恩·查泽雷本人在对待影片的摄影有极高的要求,在本片中开场的令人惊叹的长镜头其实是有另有玄机,开场长镜头其实有剪辑,总共拍了近条当记者问道第一个长镜头非常酷炫,拍了有多少条?达米恩·查泽雷答道电影开场的高速公路戏我们拍了两天。跳舞的那场戏看起来只有一个镜头,但实际上是由三个镜头组成的,中间做了两个隐蔽的剪辑,根据镜头的不同,每个镜头我们差不多拍了十五到三十次。其次他也会拍摄影师的肩膀以掌握摄影机的运动,因为他觉得需要让镜头跟着音乐一同移动,或者说在与旋律对上的时候,让镜头随着旋律移动。歌舞片已经不像它们在上世纪30至60年代那样普遍了,《爱乐之城》能够脱颖而出,正是由于它返璞归真地采用好莱坞传统歌舞片的形式及法国导演雅克·德米(JacquesDemy)歌舞片的技法,去讲述一场通俗化的爱情故事。从服装、歌曲到编舞都在创造一种怀旧的基调,使人怀念旧时的歌舞片。不过它依然现代感十足,以免疏远当代观众。对于歌舞片的探索精神也延伸至故事层面,就像《艺术家》(TheArtist,)的默片形式,《爱乐之城》是用歌舞片的子类型(包括:传统的米高梅歌舞片、华纳歌舞片、大爵士及当代的乐队片、演唱会电影)在各段落相映成趣,有传承,又能带出类型演变,拥有历史底蕴的积淀。它们同时又能服务于爱情主题,做到内外兼修。影片没有告诉我们爱情是什么,它只能告诉我们爱情有什么,以及对爱情向我们发问:你是愿意继续你的爱情故事,还是等待下一次的爱情。每个人都能在内心里得出自己的答案。或许根本不需要答案。我想关于纯粹的爱与期待,旁若无人地找寻,或许只是怀念而无计可施。苏州河见证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