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花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古代文人墨客也常借花表情达意。“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这样的诗句自是美不胜收。
那植物的花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潘妍说:“红色的,很好看”。詹塬镔说:“是打开的”。为了让孩子们更加清楚地了解植物的花,并且知道花之所以打开的原因,顾老师决定带领孩子们去百花园一探究竟。
来到百花园,孩子们首先找到了垂直红千层的花。垂直红千层细枝倒垂如柳,花形奇特。顾老师带孩子们仔细辨识了花的基本结构,包括花冠、花蕊、花药,又知道了花蕊分为雌蕊和雄蕊。这时发现花朵上只见雄蕊,而雌蕊却留在了树枝上。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顾老师带着孩子们继续探寻。
火烧花也很快被孩子们找到了,但花上竟也只有雄蕊,仔细观察还能看到雄蕊里面包含的花丝和花药。这是怎么回事呢?细心的王嘉淇这时看到有蜜蜂停留在树枝上,仔细一看,树枝上沾着花的雌蕊!原来啊,花粉为了落在雌蕊上完成传播,会在传粉的过程中产生一些粘液,粘在柱头上,即使风吹雨淋也不会被吹走,为的只是最终完成结果的使命!孩子们通过解剖花朵观察到一朵花的完整结构,也终于弄明白“花是打开的”原因了。
回到教室,顾老师还给孩子们展示了木棉、黄花曼陀罗、红花西番莲等诸多花类的相关照片,在展示的花朵中,“寄生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寄生、附生是热带雨林植物生长方式的主要特点,寄生花主要是寄生在大树上,获取更多的阳光和养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地的科研人员原本都以为寄生花已经在西双版纳境内灭绝了,却在一次野外研究活动时意外地发现了它的存在。孩子们好奇地追问顾老师寄生花是怎样传粉、怎样繁殖,生活习性又是如何?但是在寄生花身上有太多的未解之谜。而这些,都还需要我们的植物学家,甚至是我们的孩子将来长大后去发现去探索。
在这两天的户外课中,顾老师发现了孩子们的一大兴趣——喜欢收集植物。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会保存植物,午后带领他们亲自采集植物,制作标本。
孩子们在之前的收集过程中,只是凭借着自己的喜好,摘取一枝一叶。但是顾老师告诉他们,一个完整的标本要包含植物的各个部分,以小草为例,要包括它的根、茎、叶,还有花。听到这里,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四处寻找带花的小草,清理干净,整齐地夹在收藏本里。顾老师又带领孩子们走到一颗树前,问他们如果要把树做成标本该怎么办?贺子茗天真可爱地回答道:“难道要把这颗大树全砍下来吗?”顾老师笑道,“树上的枝叶它们的基本性状都一样,所以在制作树的标本时,只需摘下一部分的枝叶就可以了。”说完便摘取了一小节枝叶,给孩子们做示范,并指导他们在标本一侧写上采集的日期、地点以及采集人等信息。
加贝村的孩子总是幸运的。素来不面向外界开放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收藏室,这次在顾老师的申请下,准许孩子们入内参观。我国目前现存标本份,而云南就占据了份。在收藏室内,孩子们接触到了“模式标本”,这些标本都是作为该植物品种,在世界上第一个被发现的,具有极高的地位和研究价值。孩子们还近距离观察了苔藓植物标本、秋海葵标本......从中了解到普通收集与科学研究制作的区别,也正式入门了制作标本这门必修课。
我总是会想起我上学那会儿生物课的情景,老师只是让我们通过书上标记的图画和文字熟记花的结构,以至于一到考试这些关键时刻时常记不清花蕊、花冠各是何物。而孩子们却能在接触实物理解特性之后再回到课本,将内容转换成自己的知识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大概就是加贝村的孩子们能迅速成长起来的关键原因吧。
撰文/余婧
摄影/钟刚
责编/二喜
近期文章:
古生态组实验室的化石标本——揭开远古植物的神秘面纱
光棍树真的不长叶子吗?——探索濒危植物的奥秘
我们曾在一起——记加贝村青训营徒步露营观星活动及视频
姜饼人最后被谁吃了呢?——加贝村青训营戏剧课表演视频及花絮
师生欢聚Party——生活力爆发的一天
徒步、素斋、攀岩,今天的加贝村青训营分外精彩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