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学院五颜六色的茶器有毒揭开釉

导读:通常我们选茶具都是从美感出发,颜色鲜艳或是造型特别的都会成为首选,但还是会担心,这些外表靓丽的茶具对人体究竟有没有危害。翻看古人用的茶具,或是花瓶,都会看到一些颜色鲜艳的,那么这些颜色鲜艳的“衣裳”究竟对人体有没有危害呢?

我们日常使用的陶瓷器,一般都穿着一身光润、平滑的衣裳,特别是日用陶瓷,对“衣裳”更为讲究,有的洁白如玉,有的五彩缤纷,十分美观。陶瓷的这种衣裳,名叫“釉(yòu)”。

关于釉

汉字中的釉,其含义是指有油状的光泽,所以用“油”字来表示瓷器表面的光泽,但又因为“油”字代表食物,经后人修改取表示光彩的“采”,加上油字的“由”,合成为“釉”字。

釉是附着于陶瓷坯体表面的一种连续的玻璃质层,或者是一种玻璃体与晶体的混合层。用矿物原料(如长石、石英、高岭土)和化工原料按一定配比混合并细磨成浆状液体,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的焙烧而熔融,温度下降时,形成陶瓷表面的玻璃质薄层。

釉的产生可能是古代垒石烹食时所用含钙石头与炭灰而生成,也可能是受贝壳表面美观质感的启发,有意识地用贝壳粉作为原料制成。其实,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了用岩石和泥巴制成釉来装饰陶瓷了。后来陶瓷艺人利用窑灰自然降落在坯体上能化合成釉的现象,进而用草木灰作为制釉的一种原料。

现代日用陶瓷生产所用的釉分为石灰釉和长石釉。石灰釉是用釉果(类似瓷石的一种天然矿物原料)和二灰(主要成份氧化钙)配制而成,长石釉主要由石英、长石、大理石、高岭土等组成。在石灰釉和长石釉中加入金属氧化物,或渗进其它化学成份,就会成为各种各样的釉色。

一般坯体釉的厚度有0.1厘米,但经过窑火焙烧后,就紧紧附着在瓷胎上,使瓷器致密化、光泽柔和,又不透水和气,给人明亮如镜的感觉。同时可以提高使用强度,起到防止污染,便于清洗等作用。

釉的种类

我国陶瓷生产中所用的主要有长石釉和石灰釉两大类。由于釉中所含氧化金属物的不同以及烧成气氛各异,釉色青、黑、绿、黄、红、蓝、紫等。古代的白瓷是接近无色的透明釉。

釉的种类很多,按坯体种类可分为瓷器釉、陶器釉、炻器釉等;按烧成温度分,°C-°C烧成的釉称为低温釉,°C-°C之间烧成的釉为中温釉,°C以上烧成的釉为高温釉;按釉面特征分类,白釉是元朝蒙古民族人喜欢,颜色釉是以其五彩缤纷受到人们的欢迎,结晶釉的纹样变幻美丽动人,窑变纹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裂纹釉清晰古朴、高雅别致;按配料组成可分为石灰釉、长石釉、铅釉、无铅釉、硼釉、铅硼釉、食盐釉;按配制方法可分为生料釉、熔块釉。

除上述外,现代的还有无光釉、乳浊釉、食盐釉等。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千姿百态的流动釉、神奇莫测的变色釉、霞光闪烁的彩虹釉、贵如明珠的夜光釉等新品种。

(一)白釉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铁,器物烧出后必然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来。如果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小于0.75%,烧出来的就会是白釉。古代白瓷的制作,并不是在釉料中加进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精制,使含铁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这样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就能烧制白度很高的白瓷。白釉出现于北朝。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我国至今所见的最早的白瓷。

(二)颜色釉

在釉中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焙烧后,就会显现某种固有色泽,故称“颜色釉”。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一定温度与气氛中烧成,会呈现不同色泽的釉,成为颜色釉。

它有三种划分方法:一是按烧成温度分类,分高温颜色釉(度左右)、中温颜色釉(度左右)和低温颜色釉(度左右),若以度为界,分为高、低两种。二是按烧成后的火焰性质分为氧化焰颜色釉、还原焰颜色釉两种。三是按烧成后外观特征分类,可分为单色釉、复色釉(花釉)、裂纹釉、无光釉、结晶釉等。

传统颜色釉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釉;以铜为着色剂的红釉;以钴为着色剂的蓝釉。

历史上,许多时代都有颜色釉的杰出代表作,如宋代的青釉和钧红,明代的霁红,清代的郎窑红、乌金釉、茶叶末等。

颜色釉与普通色釉的不同在于颜色釉的特殊烧制工艺和配方。颜色釉的釉面,必须经过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煅烧,才能显现出它光若流油,色若虹霞,纹若流云飞瀑的独特魅力。

颜色釉五彩缤纷种类繁多。青色的如:豆青、影青、粉青、龙泉天青等;红紫色的如:祭红、郎窑红、均红、玫瑰紫、美人醉、釉里红、火炎红等。黄色的如:钛黄、象牙黄、蟮鱼黄、粉黄等。绿色的如:翠绿、孔雀绿、金星绿、哥绿等;黑色的如:乌金、铁锈花、无光黑。

其他还有结晶釉、窑变花釉、茶叶末、钛花釉、裂纹釉、唐三彩、龙泉釉、蜡光釉、金砂釉、变色釉、“三样开泰”、霁蓝釉等。

另外还有低温颜色釉如:西洋红、胭脂红、孩儿面、粉红、辣椒红;鹦哥绿、苹果绿、浅绿、鱼子绿、瓜皮绿、炉均翠苦绿、浇绿;正黄、浇黄、淡黄、鱼子古铜、黑地浇紫等。

1、青釉:中国瓷器著名传统颜色釉。亦称“青瓷釉”。古代南方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颜色釉。所谓“青釉”,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绿、翠青等,但多少总能泛出一点青绿色。同时,古人往往将青、绿、蓝三种颜色,一统称为“青色”,例如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称:“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刘子芬《竹园陶说》中也说:“青色一种,常与蓝色相混。雨过天晴,钧窑、元窑之青,皆近蓝色。“惟千峰翠色、梅子青、豆青、乃为纯青耳。天色本蓝,有时为青。”

历代青釉皆以含铁化合物为着色剂,还原焰烧成。釉内含铁量的多少,对呈色有很大关系。古代越窑、婺州窑青瓷釉含铁量在2—3%,釉色较深,呈豆青色;唐瓯窑青瓷釉含铁量在1.54%,呈淡青色。此外,胎体的色调对釉层的呈色也起一定作用。

2、蓝釉:瓷器釉色名。传统蓝釉,以天然钴土矿为着色剂,除含氧化钴外,还含有氧化铁和氧化锰。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但这时还是低温蓝釉,只有绮丽之感,缺乏沉着色调。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入明以后,特别是在宣德时,蓝釉器物多而质美,被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至清康熙时,更出现洒蓝釉、天蓝等多种新品种。

3、黄釉:瓷器釉色名。传统黄釉有两种:一,以三价铁离子着色的石灰釉,属高温釉;二,以含铁的天然矿物为着色剂,但基础釉是铅釉,属低温黄釉。明、清黄釉都是以铁为着色剂的铁黄,用氧化焰低温烧成,色黄润光滑,釉面晶莹透澈。黄釉器制作方法有二:一是烧成的白瓷釉面上涂以含铁色料,再低温烧成;二是在素烧过的涩胎上直接施黄釉,但釉色不及前者洁润。

黄釉最早出现于唐代,当时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窑等都烧黄釉。但正色黄釉,还是汝窑的高温黄釉——茶叶末釉。明代的黄釉有新的发展,洪武时的老僧衣即茶叶末的衍化;始于宣德的浇黄,更是明代杰出的黄釉;嘉靖以后,又有鱼子黄、鸡油黄等。入清后有康熙的淡黄,以及其后的菜尾、鼻烟、金酱等。

4、黑釉:古代瓷器釉色之一,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黑釉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及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氧化着色剂。通常所见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瓷器,釉料中氧化铁比例为8%左右,如将釉层加厚到1。5毫米时,烧成的釉色即呈纯黑。以铁为呈色剂,涂层厚约1。5毫米,经氧化焰焙烧,呈纯黑色。

黑釉釉料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至迟在东汉时就能烧制黑釉,东晋至南朝初的德清窑,用含铁6%—8%的紫金土配制黑釉,釉面光泽,色黑如漆。东汉、东晋等早期黑釉属石灰釉唐代以后,基本上都改用石灰碱釉。

无灰不成釉,元人蒋祈在其《陶记》中记载“制之之法则石垩炼成杂以搓叶木柿火而毁之”;清人朱琰在《陶说》中记载:“釉无灰不成。灰出乐平县,在景德镇东南70公里,以青白石与凤尾草制炼,用水淘细而成”。上面两处提到的石垩和青白石就是石灰石,古代景德镇制瓷工匠就是通过煅烧石灰石、消解、煨烧、淘洗这么一个过程,将钙的氧化物引入到瓷釉当中,主要是以碳酸钙和少量磷酸钙形式存在作为二氧化硅助熔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称传统釉料为石灰釉的原因。

釉灰的制作首先是开采石灰石,锻烧成生石灰(氧化钙),自然或人工加水消解变成熟石灰(氢氧化钙),再与狼萁草叠加煨烧,利用煨烧狼萁草产生的二氧化碳把熟石灰变成碳酸钙,基本是这么个过程。拿现代化工厂生产的轻质碳酸钙也可以配釉,但比起古法来说,化工品成份单一得多,没有古法制作的釉灰成分那么复杂。比如古法釉灰中还有少量的磷酸钙成份,可以使釉面趋柔,对光线有散射作用,历经岁月后古瓷容易出宝光。当然,宝光的机理还不止于此,不多说了。

二氧化硅是所有瓷釉的主要组分之一,而且往往是唯一的酸性基团(R02组),通过釉灰引入的钙的氧化物及其它碱金属氧化物则作为碱性基团存在,二氧化硅酸性基团与碱性基团的比例不会小于l:1,也不会大于3:1,古人手工操作釉料配置靠的是实践经验,有好有坏,没有定式。古陶瓷的釉水即便是一个时代的也充满变化,表现各异,如俗称的水眼、棱眼、橘皮、唾沫星等等,但机理相同。

“吾华之瓷上矣,而今不古若者其原因甚繁复矣”。古代陶瓷具备矿物质的光洁晶莹,有白里泛青的玉质效果,这不光和釉料配方有关系,同样和柴窑有关系,和烧成制度有关系,要仿古瓷的釉面效果必须按古法来,少了程序则不行。传统石灰釉由于始熔点低,对烧造气氛要求严格,只适于柴窑烧造,燃料结构的改变会影响其烧成质量,煤窑、气窑、重油窑、电窑等等烧石灰釉极容易出现烟熏发黄等釉面缺陷。现代大部分仿古瓷的釉面泛青是人工调色的,与火烧出来的区别很大。由于燃料结构的改进,现在所使用的釉水已经不是传统的石灰釉了,更多地是通过滑石引入氧化镁碱性金属或添加氧化锌等现代化工元素来配制釉料的碱性基团,这点我在釉一文中做过介绍。

知道了传统釉料的石灰釉特征加上多上手看实物,我们就可以增加目测判断古陶瓷真伪的能力。总的来说传统石灰釉的特点是弹性好,釉面光泽柔和,不刺眼,白度可能不一,釉层组分是散疑的聚集体并有密实的沉淀体积,给人的感觉更象是一种膏体而不是玻璃体。人工调色发青长着硬硬一层玻璃皮肤的仿古瓷是可以轻易识别出来的,对景德镇人来说一点也不难,收藏家也不应该搞混。

传统手工艺有很多优势,其中有很多秘不示人的绝技,尿沤、头灰、二灰的调配等等方法对瓷器制作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尽管古人没有那么丰富的化学知识,但他们长期实践得出的经验至今仍然是一笔宝贵财富,需要后人去学习认识,继承和发扬。

5、红釉:红釉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但真正纯正、稳定的红釉是明初创烧的鲜红;到嘉靖时,又创烧了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鲜红为高温色釉,矾红为低温色釉。红釉的种类很多,除鲜红外,由已浓淡而严变为各种不同的品种。深者有宝石红,朱红、鸡血红、积红、抹红等。抹红带黄色的又叫杏子衫,微黄的又叫珊瑚釉,此外还有桔红和枣红。淡的一般称粉红,带灰色的叫豇豆红,灰而又暗的叫乳鼠皮;胭脂红也是粉红的一种。粉红中最艳丽的叫作美人醉。

 

6、紫釉:瓷器釉色名。明代景德镇窑所创。锰为主要着色剂,铁和钴起调色作用。明“法华”器紫釉,清康熙、雍正、乾隆时紫釉,均以锰为着色剂。《南窑笔记》:“铅粉、石末,入青料则成紫色”。现代景德镇紫釉中的锰,是用一种称为“叫珠”的钴土矿引入的(“叫珠”产于江西赣州,含锰量高达20%以上)。紫釉亦称“茄皮紫”,根据呈色深浅又有淡茄、深茄之别。

7、紫金釉:瓷器釉色名。亦称“酱色釉”。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釉料中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达5%以上。始于宋,宣德紫金釉釉面肥厚、光洁莹润,并有桔皮纹;嘉靖紫金釉色泽较浅,釉面有的光亮,有的晦暗。清顺治、康熙、乾隆时紫金釉较为流行,康熙时釉色黄褐,多用于器物口部边沿;乾隆时在酱色地上抹金并加以描金的仿古铜彩器,是当时制瓷工艺中的特殊品种。

酱釉:酱釉也称为柿色釉、紫金釉,它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酱釉宋代已经开始流行,明初至清,历代都有此品种。明宣德传世品仅见盘碗两种造型。其器内及底施白釉,外壁施酱釉,有青花款和刻暗款两种。嘉靖时有深酱色描金彩壶一种。万历时流行酱釉描凸白色花纹的,炉瓶多见。清康熙雍正时多以宣德为本,有的直书宣德款识。康熙以后有酱釉开光再饰青花的品种,比较新颖。

8、绿釉:绿釉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则呈绿色。我国传统的绿釉和绿彩都是以铜作着色剂,属于铜绿釉。

我国在汉代就已用铜作着色剂烧铅绿釉,宋时瓷器上的绿釉已较普遍。但是,在明代孔雀绿烧成熟以前,所有的绿釉都呈深暗青绿色,没有达到亮翠的程度。所以,成功的绿釉都是明清时期的产品。如高温绿釉中的郎窑绿,苹果绿,低温绿釉中的孔雀绿、瓜皮绿和秋葵绿等等。

(三)结晶釉

结晶釉:瓷器釉色名。釉烧后,在釉层中出现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晶体。这种以结晶为特征的釉称结晶釉。釉的底色与晶花颜色不同者称复色结晶釉。也可采用施底釉和面釉来制造复色。宋吉州窑、建安窑生产的天目釉,为古代著名结晶釉。

结晶釉成因是产品烧成过程中釉内的结晶物质熔融后处于饱和状态,在缓冷过程中产生析晶,从而析出美丽花纹的结晶。此类釉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颇受人们喜爱与赞赏。

我国至宋代已经烧制出成熟的结晶釉品种,如兔毫、油滴等。最为著名的有建窑的兔毫、吉州窑的鹧鸪斑和河南的油滴等。清代的茶叶末、铁锈花等品种也颇为精美。现代的结晶釉,许多地方亦有烧制,熔质有铁、锌、锰、钛等;烧成温度有高温和低温两种;晶花有细晶和粗晶两种。

天目釉:瓷器釉色名。指建安、吉州等地瓷器上的一种黑褐色或黑褐底色上呈现条状或斑点花纹的色釉。据文献记载,12—13世纪日本僧人,从浙江天目山带回黑釉瓷器,故名。天目釉品种繁多,名贵的有油滴、兔毫、星盏、黑定盏、鹧鸪斑、玳瑁、黄天目等。为宋代铁黑结晶釉的通称。

建窑以今天福建省建阳为代表,窑址在建阳水吉镇,以产黑瓷而著称。唐代始创烧,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为极盛时期,至清代而终。。建窑原是江南地区的民窑,北宋晚期由于“斗茶”的特殊需要,烧制了专供宫廷用的黑盏,部分茶盏底部刻印有“供御”或“进”字样。这种瓷器在日本被称为:天目釉。日本和韩国的茶道都非常重视此物。它的胎体厚实、坚致,色呈浅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盏为主。

兔毫釉:瓷器釉色名。黑釉名贵品种。结晶釉的一种。亦称“玉毫釉”、“异毫釉”、“兔毫斑釉”、“兔褐金丝釉”等。以铁作呈色剂,生坯挂釉。高温焙烧时部分未熔化的铁分离出来,密集结晶,于黑色中呈现兔毛一样的丝纹。兔毫在宋初已出现,福建很多瓷窑都生产,以建安窑产品最著名。

蟹壳釉:瓷器釉色名。一种带黄色的青釉,早期结晶釉之一。以铁为呈色剂,釉色类似蟹壳色,故名。还原焰烧成。另外,清代乾隆时期的茶叶末釉,釉色偏绿,习惯上也称“蟹壳青”。

(四)窑变釉

窑变釉:即器物在窑内烧成时,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出窑后呈现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由于其出现出于偶然,形态特别,人们又不知其原理,只知于窑内焙烧过程变化而得,故称之为“窑变”,俗语有“窑变无双”,谓其变化莫测,独一无二。

窑变早在唐代以前的青釉瓷器上即偶有出现。最初,窑中出现窑变曾被视为不祥,尤其是官窑中出现窑变,往往被砸碎。久之,反而发现其形态极美,或如灿烂云霞,或如春花秋云,或如大海怒涛,或如万马奔腾,因而被视为艺术瓷釉为人们所欣赏。如宋代河南禹县钧窑生产的铜红窑变,可谓变化莫测,鬼斧神工。清以前景德镇窑偶尔烧制的窑变釉瓷多被捣毁,至清时则作为著名色釉而专门生产,据《南窑笔记》载,清代生产的窑变釉,虽入火使釉流淌,颜色变化任其自然,非有意预定为某种色泽,但已经能人为配置釉料,较好的控制火候,基本上掌握了窑变的规律。著名的如康熙朝创烧的豇豆红、苹果绿等品种。

(五)裂纹釉

瓷器釉面布满许多小裂纹,有疏有密,有粗有细,有长有短,有曲有直,形似龟裂、蟹爪或冰裂的纹路,称为裂纹釉。本是制瓷工艺中的一种缺陷。以后利用来装饰瓷器。哥窑即以此特点而著称。纹路交错成许多细眼状的,称鱼子纹,纹路繁密,较为细碎的,称百圾碎。

裂纹釉产生原因,在于釉的膨胀系数大于坯的膨胀系数,在加热过程中,釉面产生较大的张应力,使釉面形成许多裂纹。一般分为填充型与覆盖型两大类型。前者是在已烧成的釉的裂纹中填充煤烟、墨汁等物质,使纹路呈现棕、褐、黑等色调。后者是先将制品施上底色釉,烧成后再在上面覆盖颜色釉,经煅烧,覆盖色釉呈现裂纹,露出底釉的颜色。

开裂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因此开裂原是瓷器烧制中的一个缺点;但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而制出的开片釉(即裂纹釉),变成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了。宋代的汝、官、哥窑都油这种产品。开片又称冰裂纹,按颜色分有鳝血、金丝铁线、浅黄鱼子纹,按形状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

百圾碎为冰裂纹的一种,即裂纹釉中纹路繁密,开片较为细碎者。这个名称起于宋代之哥窑,景德镇窑仿哥窑之后,即一直沿用。

(六)陶瓷釉

唐三彩,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唐三彩的色釉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的效果。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

(七)搪瓷釉

搪瓷釉:用于涂搪在金属坯胎上、组成为碱-硼-硅酸盐系的玻璃态物质。将搪瓷釉涂搪在金属坯体上,经烧成后能同坯体牢固结合,对坯体具有保护作用和装饰作用。

搪瓷釉的基本成分有下列5种。基体剂:占瓷釉总量的40~60%,是决定搪瓷釉主要性能的成分。有氧化硅、氧化锆、氧化钛等。助熔剂:促进搪瓷釉熔融,改善其工艺性能和物理化学性能。有氧化钠、氧化钾、氧化硼等。乳浊剂:赋予坯体以良好的遮盖能力。有氧化钛、氧化锑、氧化锆、氧化锶等。密着剂:使瓷釉同坯体牢固结合。有氧化钴、氧化镍、氧化铜、氧化锑、氧化钼等。着色剂:赋予搪瓷釉以各种颜色,以达到彩饰效果的成分。有氧化钴,呈鲜蓝色;氧化铜,呈绿色或红色;氧化铬,呈深绿色;氧化铁,呈赭红色等。这类氧化物的用量一般为0。1~2。5%。

(八)现代瓷釉

长石釉:是现代陶瓷生产中最常用的难熔釉料,属透明釉的一种。多用在瓷器、半瓷器和硬质精陶等制品上。主要以长石为主要熔剂,二氧化硅较多,而含金属及碱土金属氧化物较少。由石英、长石、大理石、高岭土、粘土等组成。与石灰釉比较,高温粘度大,成熟温度范围较宽;透明度较低并具有一定的乳浊性(泛白);膨胀系数较大,易产生裂釉。适用于日用瓷器、炻器和硬质精陶等产品。

四季釉:是福建省福鼎市的特产,又称福鼎四季釉。一度成为福鼎代名词,皮薄汁足香甜可口,而且这种四季釉只适合在福鼎种植,其他地方会水土不服哦。而且,四季釉有一个很大的象征,它的底部有一个硬币大小的圆印。

通明釉:通过釉层可以看见釉下坯体的颜色以及各种雕刻和彩饰的釉。透明釉的种类较多,如日用瓷和卫生瓷上用的石灰釉、长石釉以及釉面砖上使用的铅硼釉等。

乌金釉:瓷器釉色名。始于明代成化年间而以清康熙朝作品为代表。以后衍为古铜、墨褐和铁棕等。料地有纯黑与黑地彩两种:纯黑为一色;黑地彩即在黑地上施彩绘,以黄、绿和紫三色为多。系景德镇瓷工利用含铁量达13.4%的乌金土制釉而烧出的一种光润透亮、色黑如漆的纯正黑釉。乌金釉同一般黑釉的区别除铁成份外,还含有锰、钴等无素。清代御窑厂生产的乌金釉有黑地白花、黑地描金两种。乌金釉质地细腻,净亮如镜的釉面,为黑釉瓷中难得的佳品。

乌釉:将谷壳和蚶壳灰的混合物,在℃左右高温下焖烧4—5昼夜,经冷却粉碎漂洗而制得粉状物质,称乌釉。化学成分以SiO2、CaO为主,并夹杂有少量的钾、钠化合物。广东潮安枫溪瓷区采用的传统石灰釉(又称谷糠灰釉)是由乌釉和易熔瓷土的泥浆配成。

(九)其他釉

无光釉:呈丝光或玉石状光泽而无强烈反射光的釉。施于艺术陶瓷上,可经获得较佳的效果。哥窑的釉,就是无光釉,有米白、粉青、灰绿、奶酪黄等色。

无光釉可以用以下三中方法来制得:降低釉烧温度或增加油料的Al2O3含量;用稀氢氟酸溶液轻度腐蚀表面;冷却时,使透明釉析出微晶。这个方法比较方便,采用也较多。在含石灰石的无光釉中,生成的微晶主要是钙长石或硅灰石,在加入钡时,则为钡长石。

无光釉的酸度系数应控制在1到1.25之间。冷却速度是制造无光釉的关键之一。一般采用缓慢冷却,可以使釉析晶而无光。釉料中SiO2含量提高时,冷却速度应减小。

绞胎釉:是一层胎泥,一层釉色,迭次相压,卷成圆柱,然后取其断面,制成器型焙烧而成的,呈现出树木年轮似的纹样,富有天然之美。另一种为贴面绞胎。这两种绞胎釉均需在器物表面加施一层铅玻璃透明釉,并一次烧成。

琉璃釉:低温色釉之一,釉料以石英为主,铁、钴、锰为着色剂,以铅为助熔剂。多为在烧好的素胎上施以琉璃釉,然后经低温二次烧造而成,主要用于装饰陶胎制品。釉色有黄、绿、蓝、紫等多种。

琉璃釉始见于战国的陶胎琉璃珠。隋、唐、辽时更为发展,隋、唐时期多用于装饰建筑构件、冥器、供器等。明清时期继续烧造琉璃釉,于皇家宫廷建筑、陵墓照壁、宗教庙宇、佛塔供器以及器具饰件上较为多见。

铅釉:是用氧化铅作助熔剂,烧成温度在℃以下,上在已烧成的瓷器上,入炉二次烧成的颜色釉。《南窑笔记》称其为“炉内颜色”。发明比青釉晚,但在汉代已较普遍。低温色釉釉面光泽强、表面平整光滑,釉层清澈透明;色彩丰富,传统品种有胭脂红、孔雀绿、象牙黄、鱼子黄、宝石蓝、葡萄紫等。缺点是硬度较低,易出现划痕,化学稳定性也较差。

有颜色的茶器,是上了颜色釉,颜色釉是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一般是氧化铁、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铁是无机颜料,用于药品着色、食用红色素,也有用于工业涂料等;氧化铜主要用于制人造丝、陶瓷、釉及搪瓷、电池、石油脱硫剂、杀虫剂,也供制氢、催化剂、绿色玻璃等;氧化钴通常作为生产硬质合金、超耐热合金、绝缘材料和磁性材料的主要原料以及化学工业中的催化剂和染料。

这些化工原料经过高温之后,也就趋于稳定,所以高温之下的茶器对人体无害,劣质低温且含铅的茶器对人体有害。通常情况下,古人都是用颜色鲜艳的釉来装饰花瓶,喝茶都不会用太鲜艳的茶杯,不合茶性,如果真的要买那些图案颜色丰富的茶器建议选用高温煅烧的釉中彩,图案上的颜料一般是从矿物或植物动物上提取,釉中彩是在上了颜料的基础上再上一层釉,就会隔绝颜料与人体的接触。(本文内容来源于茶泡泡)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好了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权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xingmeiren.com/qyfb/1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