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村行丨温岭这个村的制香业曾盛极一时,椒

在外闯荡,我们身上的烙印都是温岭;而在温岭,我们的来源大多与村庄有关。村庄里,往往埋藏着我们最为厚重的记忆,凝结着最为浓郁的情绪。

年8月11日起,“温岭日报”   泽国镇桥伍村古称龙井,为明名士鲍原弘故里。   方志出版社年1月出版的中国名镇志丛书《泽国镇志》载,“桥伍村上鲍有一石棋盘,面积1.5平方米,厚50厘米。传说是鲍原弘与小白龙相好而经常下棋处。棋盘旁有石笋,传为鲍原弘与小白龙通话用,称‘通话笋’。今遗物尚在。”   很想去现场看看这个石棋盘是什么样子,8月1日,记者来到了桥伍村。龙井大桥。桥伍文化长廊。   一条徐松河,将桥伍村分成南北两半,一座建于年的龙井大桥跨于河上,桥东有廊桥一座,与记者在大溪镇桃夏村狮峰桥上所见的廊桥类似,在桥伍村采访后获悉,这叫作“桥伍文化长廊”,是在东边原龙井桥(石桥)拆后建的第二座桥。   桥伍村的村部,就在徐松河北岸附近,龙井大桥西边。村部右前方,建有桥伍菜场。从龙井大桥一直向北,就是龙井路,亦即桥伍街。这条街,不新不旧,街上有小超市、快餐店、广告公司等。桥伍街的市日是每月初三、初八。桥伍村文化广场。   桥伍村文化礼堂是年9月落成的,占地多平方米,被评为一类文化礼堂。文化礼堂设有桥伍大舞台,桥伍文化广场一角摆放着麻车榨油的石碾、石磨之类的生产工具,桥伍村有个村落叫麻车里,想来石碾原是碾油菜籽用的。桥伍村文化礼堂里陈列的风车蓑衣等农具。

桥伍村文化礼堂里陈列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之类的老物件较多,犁田的犁、耙田的耙、扇谷的风车、挡雨的簑衣、络丝的篗、量谷的斗、烧饭的缸灶……还有收音机、录音机、怀表、寻呼机等,各个时代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都有,有的记者也不认识,叫不出名字来。

  文化礼堂中的桥伍村乡贤介绍,仅鲍元宏(礼堂中这样写,清《嘉庆太平县志》写为鲍原弘,《龙井鲍氏宗谱》中写为鲍原宏,当是避乾隆讳)、伍学友、潘仙华、林丽利四人。其中鲍元宏,文化礼堂中的介绍称,“名仁济,字元宏,以字行,号恕庵,龙井里人。”称鲍元宏从陈铿翁(号石门)游,陈铿翁将孙女嫁给他,所以,他是陈铿翁的孙女婿。

年退休的伍学友,曾任温西区党委书记、县建工局首任局长等职,获得过全国建筑业先进工作者称号。

  潘仙华是复旦大学有机化学博士,现任上海东方美谷产业研究院院长等职,主要从事化妆品、药品和香精香料等产品的研发。

  林丽利则是北京大学催化化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低温高效碳化钼基产氢催化剂的开发研究,她生于年,年入选“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与白龙下棋的石棋盘石棋盘。   村民林仙法得知记者想看一下石棋盘,便带记者去上鲍自然村台州鲍家花木合作社花圃,找到了负责人鲍武灵。《泽国镇志》上记载的石棋盘,现就收藏在花圃中。最底下是鲍原弘旧宅石础。   不过,鲍武灵告诉记者,这石棋盘原来并不在此处,原处因为要建房子,他才将石棋盘搬来保护起来。在他的花圃中,还有一块大石础,相传是鲍原弘三退(透)九明堂旧宅遭遇“天火”烧后留下来的,近年在造路时挖出来,他看到了就搬了来。龙井池。鲍武灵说,龙井池(这池就在记者到花圃的入口,与迎宾大道相接的路边)因为迎宾大道建设,被填了一大部分,村民有将龙井池重新拓宽的想法,今后,如在池边建凉亭,这石棋盘可放在石础上,置于凉亭中供人欣赏。桥伍村怡心亭。   而那两株“通话笋”,鲍武灵说,原来相距0米左右,一株摊开像是虎趴在地上,另一株“笔龙稍直”的,一头大一头小,有一米左右高。他还是小孩子时,和同伴都曾骑在石笋上。现在只有后一株石笋,被村民转移到他处保护起来了,另一株石笋被填埋了。   据说,这龙井池也很奇怪,不论天气如何干旱,就是不干涸。桥伍村三大姓:鲍、伍、林

桥伍村原名龙井,有鲍、伍、林等三大姓,鲍氏定居桥伍村比伍氏早。记者后来在村委会副主任鲍仙法家,借阅了《龙井鲍氏宗谱》,得以略知鲍姓的历史。

  《龙井鲍氏宗谱》列鲍正行为第一世,《龙井先生传》称:

龙井先生,讳正行,柏伍后梁将军鲍伍之世孙。初,将军有德于乐城川,人死庙食,三世孙某,仕宋金紫光禄大夫,其弟某,徙黄岩三坑,生先生,通《春秋》,有墙仞,落落不苟合。建炎间,尝上疏言恢复事,不报,遂高蹈而退,曰:吾老于农矣。三坑所居之阳十里许,曰龙井,水深土沃可耕,先生即讯龙井所由始,父老云:国初,岩屿大泽中有白龙,往往化为人,与寺僧相交善,僧尝昼坐,会雷雨晦冥,电掣其座,有顷而霁,是夕龙来,谢曰:吾有罪当诛,幸化形避和尚座下,得免,明当移居天皇山上,敢辞。顾吾无以为报,岁即大旱,愿相告也,晤,赠以银炉为别,翌日,龙忽堕土穴水涯,水皆倒飞,已而采云以起,自后僧来祷雨,得炉辄应,而天皇居民有事于雩,必即龙堕处而雨,此井所求名也。先生曰:地灵则人杰,吾其拓基焉。于是营室以居,从事耕渔,揭曰“龙井草堂”。

  这位龙井先生在南宋建炎年间,曾上疏建言恢复山河,不被朝廷采纳,就从三坑(今华晟村山坑)迁至龙井隐居。不过,这里的白龙故事,却没提到与鲍原弘有关。   《龙井鲍氏宗谱》还记载了伍、鲍、叶、应、陈、林六姓讲乡约之事,称以伍姓为长,鲍姓为次,不过,《桥头伍氏宗谱》则只记载五姓讲乡约事,无林姓,看来,可能林姓是后来迁入的。   鲍姓辈行用字有“元芝川长孔孟经书万年”等,目前,最小辈已至经字辈,现在世辈分最高的长辈为川字辈,鲍仙法即是川字辈。   《桥头伍氏宗谱》最新的是第二十修宗谱。据宗谱记载,鲍原弘也曾为伍氏修辑宗谱。明进士叶良佩所作的谱序,则比较简明地介绍了伍氏历史。

桥伍村林氏,据林仙法介绍,祖先来自福建,与上汇头村九星桥那边的林氏通谱,辈行用字有“丕光大舜敬应其兴崇”等,因未见到宗谱,详情不清楚。

桥伍制香业曾盛极一时十股香为一筒香。   桥伍村的上林、下林等处,曾经家家户户制棒香。林仙法介绍,村里过去还有桥伍卫生香厂,年左右都还在的。桥伍村人手工制作的棒香,椒江北岸人都来贩销。林仙法说,一般香支(或50支)用报纸包成一股,10股称为一筒,如果支一股的话,一筒香就是1支。制香作坊晒香。   制香所用的竹签,桥伍人称为篾丝,原来是手工劈成的,现在有机器生产的,从安吉等地批发过来,制香者根据需要截成一定长度即可。香粉这一原料,最早用田榴树(榔榆)叶打成粉,之后用树粉,现在树粉有专门的地方供应,也是半机械化生产了。不过,在桥伍村,仍从事制香者,仅寥寥数户了。其中一户叫张夏领,曾在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时接受过调查。   记者后来去上林一毛姓阿婆的作坊里观看了制香过程,听阿婆说,她的收入一天也不到元,就是比织草帽要好一些,老了从事老手艺,不想闲着而已。

-End-

文图丨温岭日报全媒体记者黄晓慧

编辑

蒋路娅审核丨潘国志校对

季虹希

猜你喜欢

▲恭喜啊!东部新区、松门、石塘、新河、滨海……水费降了▲好消息!甬台温高速台州段全线升级!双向八车道,局部双向十车道~▲说说笑笑拖着橡皮艇下海,5人没高兴多久就越漂越远越漂越远……妈呀,救命啊啊啊!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xingmeiren.com/qrtz/88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