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会务安排,我们踏上了去美姑县的山路。警车开道,四辆中巴鱼贯而行。人们交谈热烈,对躲在大凉山腹地的美姑,充满了好奇。美姑是毕摩最多、最集中,也是毕摩文化保存最完好、最浓郁的地方,这里有7个毕摩派别,余种宗教仪式。在这块彝族人占总人口98%的土地上,近名毕摩活跃在这里。毕摩是彝族人的祭司,神通广大、学识渊博,既掌管神权,又把握文化,是整个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是彝族奴隶社会五个等级中最受尊重的人。彝族是个多种崇拜的民族,归纳起来有祖灵崇拜、自然崇拜、家神崇拜三大类。在彝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三观,就是三界观(天界、地界、地下界)、万物有灵观、万物雌雄观。彝族根深蒂固的认识和观念,构成了彝族人民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核心——毕摩文化。所以,研究彝族文化,美姑,当然是不能绕过的。车出西昌城,往东北部的大山迤逦而行。才到半山腰,感觉气温骤然下降,刚才露出笑脸的太阳,悄然躲在了云层后面。司机打开空调,才止住了车内的喊冷声。我看着窗外,精神一振,满山高大的青松,直直的,密密的,高度和粗细惊人的一致,无限绵延。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整齐高大的青松密林,给人的感觉,几乎算是磅礴。间或有几尊坟墓,立在松林中,肃穆而凛冽。车到山顶,气温更低了,我拿出披巾,盖到脚上。山顶都是荒草,半人多深,有牛躲在草棵深处,露出尾巴,没有看见牧牛的人,大约是躲在家里烤火了吧。这样的天气,在红红的火塘边,烧着土豆吃,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空中有雨星飘下,我裹紧披巾,穿的是高统的靴子,竟然也有点冷了,这样的行头,在昆明,是过冬的装备。车行两小时,到了昭觉,昭觉县夹在西昌和美姑之间,是彝族服饰保存发展相当好的一个彝族县,也是我们此行的一个点,但是回程才停留。匆匆一瞥,街上的行人,很多穿着厚厚的“擦尔瓦”,清一色的深蓝。这样寒冷的地方,这样的装备,才是最适用的。到了美姑,已经是中午一点,住宿和吃饭都在富龙酒店,吃的是标准的彝族菜,大碗的坨坨肉,还有苦荞粑粑,大盆的煮土豆。接待的领导说,宰杀鸡、羊、牛来待客,已经是彝族人最高规格的礼仪。在以前,是接待大土司才会这样隆重的。拿起一个土豆,剥了皮,大大的咬一口,感觉,真的是回家了。小时候,没有米饭,每餐吃的主食,就是煮土豆。生活好了,土豆已经淡出了我们的饭桌,或者改头换面。但是那份深藏在记忆中的甘甜,每遇相同的场景,便会溢满心房,唇舌生香。吃好饭,马上坐车。因为很多学者想去看看离县城28公里的“美姑岩刻”。“美姑岩刻”是美姑县彝族学者阿牛史日于05年发现,这些躲在大山深处的蛇形图案,与三星堆出土的器皿上的图案有惊人的相似。阿牛史日和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的钱玉趾教授,通力合作,花了很长时间,写成了重要论文:新发现“美姑岩刻”与三星堆居民的关系。车才停稳,学者们就争先恐后的往山上走。看着北大的两个老教授,白发苍苍,在助手的搀扶下,艰难的往陡峭的山坡上走,我的心头一热,不管爬山会拉痛未痊愈的刀口(笔者刚做了手术不久),也跟着往山上爬。这座山陡峭无比,只长低矮的灌木,到处是碎石,青黑色的。岩刻在半山上,保存完好,当地的彝族老者用彝语讲述,阿牛史日翻译。这里分布着数十座坟茔般的石堆,据说是古代濮人的坟墓,有75座,当地人称为“濮伙地伙”。这里被当地人看作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不准打猎,不准放牧,不准砍柴,不准通行。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神秘的岩刻得以长久隐没于松林、灌木与岩石之间,保存至今。阿牛史日认为“美姑岩刻”与祭神或祭祖有关,对研究三星堆和古代濮人、古彝族文化有重要的意义。回到美姑,参观文物陈列室、毕摩文化展厅。美姑的文化局就在县政府的斜对面,很气派的房子。一楼是图片展览,包括彝族的风俗服饰。图片中一个个美丽的彝族少女,引来专家们不停的赞叹。因为这里走出了绝代彝族美女阿莫阿嘎,美姑被誉为美女之乡。一个跟随老师来的小姑娘,问了我关于服饰的一些问题,然后非得让我站在那些图片前照相。虽然我沧桑的面孔变成美姑美女的衬托太过残酷,但是为了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我决定牺牲一回。灿烂的笑容定格在琳琅的图片前,我在心中连喊了几遍的惭愧。对彝族服饰的一知半解,竟然被荣幸的当做了专家。二楼三楼是文物陈列室,里面放着陈旧的器皿和衣服,还有两面战旗。很多东西在小时候都有见过,只是现在却难觅影踪。彝族的战旗倒是第一次亲眼见到,样子像古装片《三国演义》中的旗子,是三角形的,边上用小三角形装饰,形成锯齿形状,在左上方有太阳和月亮的图形,很多人都站在旗子前面,听陪同的人讲解。讲完之后,女孩子们就站到旗子前面照相,陈旧的旗子和鲜艳的面孔相映成趣。学者们乘这个机会,到各自感兴趣的文物前研究拍照,整个房间,充满了此起彼伏的咔嚓声。这样热闹的时候,我便是个旁观者,在人群中无限孤单。使用这些东西的人,早已化成灰飞,他们让后世忙碌和猜想,却在猜想中被改头换面。美姑的毕摩文化得益于政府的高度白癜风系统检查项目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