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寻找灵魂,赏王朝兴陨,观星古山河

夕阳西下,最后的一抹余辉斜射在故宫金色的琉璃瓦上,虽已黯淡,却丝毫掩饰不住从那里泛出的特有的王者气度。不时有几只乌鸦,悠然的从空中飞过,与身后那片被落日染红了的云霞一道,构成了故宫苍凉的华丽。此时的故宫,犹如湮没的辉煌。当所有的喧嚣渐渐远去,故宫终又恢复了寂静。夜色渐深,月光缓缓流入宫殿、楼阁还有庭院,歌舞升平仿佛就在昨夜,转眼,却已是人去楼空。惟有那些高墙深院,伴着如水的月光,兀自坚守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此时的故宫,却似历史的遗孤。寻寻觅觅,故宫的灵魂,你究竟在哪里?我穿过金水桥,迈入太和殿,空气里仿佛充满了一双双怅望苍天的眼睛,里面满是压抑已久喷薄欲出的幽怨和权利驱使下的野心,还有关于两个王朝江山社稷的荣辱得失。但他们都不是故宫的灵魂。我继续寻找着,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我找到了,找到了那个在故宫蛰伏已久的灵魂——传统的文化。漫步在故宫,近距离的参观那些巍峨的宫殿,才愕然发现,原来传统文化已经渗透进了故宫建筑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金水河上的五座金水桥,象征着“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五德,而乾隆在斋宫的御笔“敬天”更是将“敬天畏人”的传统道德展露无余。传统文化,竟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故宫的空气里扩散开来,愈久弥香。故宫馆藏:宋瓷故宫珍藏米芾墨迹十三帖

米芾《陈揽帖》(昨日帖)

纸本行书纵5.9厘米横0.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昨日陈揽戢戢之胜,鹿得鹿宜。俟之,已约束后生同人,莫不用烦他人也。轸之只如平生,十官如到部,未缘面见,欲罄绅区区也。芾顿首再拜。

米芾《丹阳帖》(翰牍九帖之六)

纸本行草书纵3.5厘米横.8厘米

译文:丹阳米甚贵.请一航载米百斛来,换玉笔架,如何早一报,恐他人先。芾顿首。

  

此帖所致为米芾之友人。此友人乃《适意帖》中“觑一玉格,十五年不入手”之“吾友”。

此米芾“翰牍九帖”之一,此尺牍的书法风格,正是在追求以二王为代表的晋人书札作风。米芾名其居为“宝晋斋”,十分仰慕的正是晋人风流。他研习二王甚勤,尤其《蜀素帖》,后半部全从右军《兰亭》中来。但他最为倾心的是“破体”的小王,故《海岳名言》有谓:“子敬天真超越,岂父可比也。”落笔痛快,气势开张,英俊豪迈,更契合于米芾的性格。《丹阳帖》的写法就和献之笔札相近。但是,既经“重法”的唐代,提按已是普遍的笔法,兼之米芾个性强烈,字势愈加跌宕,用笔更形起落,牵丝显露,出锋锐利,真是“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大胆而泼辣,尺素之间亦使出了浑身解数.这与二王的散淡就有了距离.米芾毕竟还是米芾,米字到底还是米字,他能著名书史,开宗立派,不是没有缘由的。

米芾《甘露帖》(又称弊居帖)

纸本行书纵35.5厘米横50.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烝徒帖》

纸本行书纵9.9厘米横31.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芾烝徒如禁旅严肃,过州郡,两人并行。寂无声,功皆省三日先了。蒙张都大、鲍提仓、吕提举、壕寨左藏,皆以为诸邑第一功夫。想闻左右,若得此十二万夫自将,可勒贺兰。不妄、不妄。芾皇恐。

米芾《致伯修老兄尺牍》

翰牍九帖之二

纸本行草书纵5.4厘米横43.厘米

米芾《致伯充尺牍》

(翰牍九帖之七又称《业镜帖》)

纸本行草书纵3.5厘米横1.6厘米

米芾《德忱帖》

纸本行草书纵5.4厘米横78.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为米芾著名的《草书九帖》之一,又是其晚年成熟书风的代表作之一。

此帖自始至终,气韵十分流畅,下笔如飞,痛快淋漓,毫无顾忌,点画之际,妙趣横生。粗看,“全不缚律”,左倾右倒,形骸放浪。仔细赏读,却又欹正相生,字字随著章法气势变化,用笔狂放而不失检点,提按顿挫丝丝入扣,上下精神,相与流通,有著强烈的节奏感,与其作品比较,此帖颇具魏晋风韵,笔法圆转含蓄韵藉,有篆籀气。节奏也较平和,神闲气定,故能随意布势,妙得自然。

米芾《晋纸帖》翰牍九帖之三

纸本行草书纵3.7厘米横39.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适意帖》

(又称《玉格帖》)翰牍九帖之四

纸本行草书纵3.5厘米横35.9厘米

米芾《贺铸帖》(翰牍九帖之五)

纸本行草书纵3.4厘米横36.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惠柑帖》翰牍九帖之八

纸本行草书纵.7厘米横3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戏成诗帖》

(翰牍九帖之九)

纸本行草书纵3.9厘米横34.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真酥帖》

纸本草书纵8.6厘米横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京故宫珍藏的玉器珍宝珊瑚翡翠吉庆有余盆景

清晚期,造办处造,通高38.5cm,座高6.8cm。清宫旧藏。

掐丝珐琅图形须弥座,座沿填蓝色回纹一周,束腰和近足处饰勾莲宝相花纹,束腰上下均饰仰覆莲瓣纹。翠夔耳兽面纹炉

清,通高10.3厘米,口径9.厘米。

翠色青白,局部绿色。炉为圆形,壁较直,腹部饰凸起的兽面纹。炉身两侧有对称的夔式耳,夔形较扁,兽头,细身。炉盖较高,花蕾式钮,盖面饰兽面纹。炉下三矮足。翠乾隆款仿古觚

清,高19.7厘米,口径10.4×6.8厘米。

此觚为乾隆时期的仿古作品,其造型、纹饰与古器有所差异。所用翠料青中含绿,近似古铜器的锈色。翠太平有象磬

清,高5.5厘米,宽6.5厘米,厚1.4厘米。

翠质优良,局部色较深。作品呈片状,依形琢线,呈大象形状。其中一面全身雕云纹,中部开光篆书「太平有象」四字。磬架为紫檀木质,透雕花叶纹。翠花鸟花插

清,高5厘米,口径5.9×8厘米。

翠呈青绿色,局部有深绿及黄褐色。花插较高,呈树桩形,主杆粗大,内可插物。花插的外壁镂雕牡丹花枝,枝上立着禽鸟。下配以镂空雕花红木座。翠玉白菜式花插

清,高4.3厘米,口径1.8厘米。

翠色青绿,透光性较弱。花插为白菜形,采用雕琢手法,上部菜叶相并,或高或低,亦有折而下垂者,环并一周,内空,可插物。下部叶梗直立,间有空隙。翠人物山景山子

清,高16.1厘米,长4.7厘米,宽10.5厘米。

翠质青绿,局部深绿色,表面留有玉皮颜色。翠鹤鹿同春山子

清,高9.5厘米,长57.8厘米,宽19.5厘米。

此为传统的鹤鹿同春图案。山子背面雕简单的山石、树木图案,并有较重的染色。翠螭纹如意

清,长47厘米,最宽10厘米。

翠质青绿,局部色较深。如意柄微弯成弓状,垂云式如意头,柄中部和头部均浮雕双螭。翠灵芝形如意

清,长47.8厘米,最宽10.5厘米。

翠质青绿。如意为灵芝形,柄作灵芝枝干,镂雕小枝及叶,并有小灵芝饰于柄下端。头部雕作灵芝形。翡翠雕寿星像作品为红绿二色,绿色较淡。立体雕寿星老人,长鬓短发,着长袍,袖似迎风,左手托桃,右手策杖,杖上端系一葫芦。翠灵芝佩

清,长5.5厘米,宽3.厘米。

翠质呈绿色。佩为片状,体较厚,雕作灵芝样。上部有孔,穿有绦绳、米珠及粉红碧玺。

白玉错金镶宝石碗

白玉错金镶宝石碗

白玉镂雕荷包式香囊

碧玉镂雕牡丹纹盒

兽耳龙纹簋

白玉嵌玉石鹌鹑如意

台北故宫珍藏玉器

玉单柄杯

玉角形杯

旧玉双耳谷纹斛式水盛

黄玉兽匜式洗

玉杯

黄玉降龙伏虎图笔筒

 旧玉蟠龙觥

玉单柄杯

 白玉单柄杯 

蟠螭玉双管瓶

辟邪玉砚滴

 白玉羽觞 

青玉四耳活环尊

白玉单把杯、故玉

龙凤纹玉笔筒

白玉杯、故玉

青玉花插、故玉

龙凤纹玉单把杯

青玉方笔筒

青玉双耳活环瓶

玉螭纹杯

白玉觥

白玉五子洗

黄玉三足匜、故玉

络纹白玉水盛

青玉龙把爵、故玉

青玉桮

青玉水注、故玉

青玉匜、故玉

玉琮

玉杠头方花囊、故玉

古玉圈、故玉

旧玉琮形盂

古玉雕花圈

玉璧

玉斧

三连璧

勾云形玉饰、购玉

六璜玉围圈

故宫珍藏的天价玉石盆景

玉石花卉盆景

史书记载,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曾盆栽花卉。唐代章怀太子墓的墓道壁画中可以看到侍女捧着一盆结缀果实的小树,表明唐代已有盆景。宋元时期,称盆景为“些子景”,即小景致之意。而盆景这一名称始见于明代。

清翡翠小盆景(一套)

自清初起,盆景栽植盛极一时,许多诗人曾题咏盆景,还有一些著作中述及盆景艺术。而在清代宫廷生活中衍生出一种新的像生盆景,系用各种珍贵材料仿自然景观以人工制作而成。

清竹黄嵌百宝盆景

铜鎏金嵌百宝盆景

清代宫廷陈设所用以金玉珠宝制作的像生盆景,以衬托宫廷生活环境的堂皇富丽。在四季寒暑分明的北方,这些像生盆景中的花果草木却永远鲜艳欲滴,绚烂夺目,且往往带有明显的吉祥寓意,成为宫廷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景泰蓝盆景、葡萄摆件(三件)

故宫珍藏的像生盆景有清宫造办处制作的,有地方进贡的,有王公大臣进献的。

清玛瑙瓜果盆景(一组两件)

这些像生盆景因制作地点不同而体现出不同地域的审美风格和工艺特点:

清十八世纪鎏金铜嵌青玉盆百宝万年青盆景

1、清宫廷造办处由于库府资源充分,其制作的盆景往往以大量珍珠宝石堆砌,工艺精巧,景观造型优美,风格富丽堂皇,往往一盆一景即价值连城;

清珐琅盆百宝桃树盆景

、清代早期直隶、北京制作的盆景不多,晚期盆景用盆较杂,组景也很简单,基本只以像生花卉寓意吉祥,间配数块小石,用料多为银烧蓝叶配料石花朵;

掐丝珐琅百宝葡萄盆景

3、广州制作的盆景用盆多为各种色彩的画珐琅。盆中花木枝直叶挺,其杆往往涂金漆,叶则贴翠羽,花卉、果实亦艳丽耀目;

清晚期铜胎画珐琅盆景

4、苏州盆景造型颇有特点,花枝曲折,有一枝九弯之说。雕琢花叶所用材料以白玉、碧玉等为多;

清中期铜胎掐丝珐琅百宝灵芝盆景(二件)

5、扬州盆景用盆以錾胎珐琅类为主,花卉景物多为铜镀金枝干,玉石花叶,清丽娇美。

清碧玉八宝凌波仙子盆景摆件

清玉石百宝竹石盆景(掐丝珐琅盒)

清晚期景泰蓝寿桃盆景

清中期珐琅盆珍宝花卉盆景

清中期掐丝珐琅百宝盆景(一对)

清中期掐丝珐琅鱼纹盆景

清中期铜鎏金掐丝珐琅荷花盆景

清中期铜胎画珐琅碧玉玛瑙盆景(二件)

铜鎏金嵌百宝蓬莱仙境盆景

岫玉寿桃盆景

清剔红盆百宝盆景(一对)

清铜胎珐琅红珊瑚象牙盆景

清铜胎画琺瑯盆珊瑚梅花盆景

清铜胎掐丝珐琅珊瑚象牙盆景

清代掐丝珐琅百宝百花齐放盆景

清乾隆碧玉雕嵌玛瑙缠枝莲纹水仙盆景(一对)

清乾隆景泰蓝嵌白玉御题诗文盆景(一对)

清乾隆珊瑚盆景

清乾隆烧蓝百宝花卉盆景

清乾隆剔红开光松鹤鹿方盆嵌百宝宫廷造喜鹊梅花盆景

清乾隆铜胎画珐琅盆玉石百宝花鸟盆景(一对)

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籁瓜藤盆景

清乾隆御制紫檀嵌银丝百宝象生盆景

掐丝珐琅荷花盆景(一对)

青金石嵌百宝水仙盆景

清碧玉兰花盆景

清翡翠盆景摆件

清景泰蓝碧玉盆景

清景泰蓝盆景(一对)

清玛瑙金叶盆景(一对)

清玛瑙盆景

清掐丝珐琅玛瑙盆景

清掐丝珐琅盆景(一对)

清掐丝珐琅盆景

清掐丝珐琅嵌百宝米芾拜石盆景

清掐丝珐琅嵌百宝盆景

清青玉花盆金属胎珐琅九灵芝盆景

清珊瑚树盆景

白玉雕水仙花盆景

白玉嵌百宝竹石盆景

多宝花卉珐琅彩盆景

金座累丝嵌宝镶红珊瑚梅花盆景

近代掐丝珐琅百宝盆景

景泰蓝白玉花卉盆景

掐丝珐琅百宝牡丹盆景(一对)

故宫馆藏宋代茶盏

宋代茶盏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日用产品的典范,器型高雅含蓄、内敛耐看,既方便使用又极具审美感,将实用、美观以及精湛的制作工艺完美地结合,而深受宋人及后世的追捧。

汝窑天青釉碗

高:6.7cm,口径:17.1cm,足径:7.7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微外撇。胎体轻薄。通体满釉,呈淡天青色,莹润纯净,釉面开细小纹片。外底有5个细小支钉痕及楷书乾隆御题诗一首。诗曰:

秘器仍传古陆浑,只今陶穴杳无存。

却思历久因兹朴,岂必争华效彼繁。

口自中规非土匦,足犹钉痕异匏樽。

盂圆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

后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题”,并钤“古香”、“太朴”二印。

这件汝窑碗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色如湖水映出的青天,堪称精美的稀世珍品。

哥窑碗

高:7.5cm,口径:19.8cm,足径:5.6cm

碗敞口,弧壁,浅圈足。里外满饰青釉,釉厚润如脂。釉面布满细碎的开片纹,深浅不一,如网如织,深纹片呈黑色,浅纹片呈黄色,俗称“金丝铁线”纹。

钧窑天蓝釉红斑花瓣式碗

高:4.8cm,口径:9.5cm,足径:3.5cm

定窑白釉刻花菊瓣纹笠式碗

高:3.3cm,口径:13cm,足径:.5cm

定窑划花缠枝莲纹葵瓣口碗

高:6.8cm,口径:19.cm,足径:5.7cm

建窑黑釉兔毫盏

高:5.8cm,口径:1.8cm,足径:3.9cm

建窑黑釉兔毫盏

高:9.6cm,口径:16.cm,足径:4.9cm

建阳窑黑釉盏

高:7.5cm,口径:18cm,底径:5cm

福清窑黑釉盏

高:6.5cm,口径:1.5cm,足径:4.5cm

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三凤纹碗

高:6.8cm,口径:16.4cm,足径:4.9cm

吉州窑剪纸贴花小碗

高:5.3cm,口径:10.5cm,足径:3.5cm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婴戏纹碗

高:6.7cm,口径:0.8cm,足径:6cm

景德镇窑青白釉双鱼碗

高:5.9cm,口径:18cm,足径:6.8cm

耀州窑青釉刻海水鸭纹碗

高:7.4cm,口径:17.8cm,足径:4.9cm

耀州窑青釉刻花菊瓣纹碗

高:5.1cm,口径:13.cm,足径:4.1cm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

高:8.5cm,口径:0.8cm,足径:4.8cm

耀州窑青釉印花童子玩莲纹碗

高:4.5cm,口径:14.3cm,足径:3.3cm

耀州窑吴牛喘月纹碗

高:7.6cm,口径:1.3cm,足径:6cm

宋代茶盏在器物造型、装饰模式、纹饰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体现了宋代的美学风韵,宋瓷茶盏创造了造物艺术的典范,达到了艺术的成熟,“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的般配,以文人意境胜,是后代工艺美术学习的范本。

宋代茶盏虽然精细考究,但总体上是清新自然、简洁明朗的,格调很高,属于高雅的审美范畴。宋代文士饮茶讲究的是一种雅趣心香,品茶过程是一个凝神专注的过程,他们的这种崇尚平淡的心态使得饮茶所用的茶盏在生产和制作过程中也融入了一份沉静,增添了一份雅趣。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

在故宫博物院近百万件藏品中,陶瓷器占三十四万余件。

宫廷使用和收藏陶瓷器至迟可上溯至唐朝。唐、五代时,朝廷曾旨令一些制瓷质地优良的窑场烧造贡瓷,《国史补》、《元和郡县图志》和《新唐书·地理志》中有河南白瓷和浙江越窑青瓷向长安进贡的记载。宋代,朝廷先是令一些制瓷质量较好的窑场如定窑、耀州窑等烧造贡瓷,而后设立汝窑、钧窑、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等官办瓷窑,专烧宫廷用瓷,至明代初期,皇室已收藏了数量可观的宋代名窑瓷器。明、清两代朝廷均在景德镇设御窑厂,并选派督陶官驻厂监造,不惜工本,大量烧造宫廷用瓷。从《明史》、《明实录》、《大明会典》、《江西大志·陶书》、《瓷务事宜示谕稿·序》、《陶成记事》等有关记载看,其烧造数量十分惊人。如明宣德八年,应专掌御膳的机构尚膳监之需求,一次烧造各样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清雍正六年至十三年“计费帑金数万,而制进圆琢等器不下三四十万件”。至清末皇宫内保存的陶瓷器达数十万件之巨。

新石器时代

彩陶漩涡纹双耳罐,高37cm,口径10cm

彩陶蛙纹双系罐,高4cm,口径13.1cm

彩陶钵,高9.6cm,口径1.3cm

钵敛口,折沿,鼓腹,腹以下渐敛,小平底。橙黄色泥质陶,表面打磨光滑。钵内、外及口沿均以黑彩描绘纹饰。钵内饰以底为中心的漩涡纹,外壁为波浪纹,口沿为三组菱形网格纹。此器造型饱满,图案线条流畅,是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典型器。

彩陶弦纹瓶,口径8cm,足径6.5cm,高1.5cm

彩陶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16.4cm,口径37.4cm

盆折沿,深直腹,圜底。泥质红陶。口沿及外腹部均以黑彩描绘纹饰,口沿上描绘以点定位的水波纹,腹部描绘两层三角形几何纹,两层纹饰中三角形的大小及形状相同,但方向相反。这种三角形纹饰可能是由鱼纹逐渐抽象演变而来。此彩陶盆的造型和纹饰具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明显特征。

黑陶高柄杯,新石器时代,口径7cm,足径6cm,高15cm

  黑陶单把杯,新石器时代,口径8cm,足径8cm,高1.5cm

杯呈筒形,腹间微收,平底,杯身一侧有扁形把,便于持拿。杯为轮制而成,杯身均匀地分布三道弦纹。

  红陶鬹,高39cm,口径11.9cm

鬹胎为泥质红陶,冲天长流,细长颈,三个大袋足分裆而立,颈与后袋之间附一个麻花状鋬手,便于提拿。器物造型遒劲有力,似挺立之雄鸡。

  红陶双耳罐,新石器时代,口径8cm,足径4.5cm,高1.cm

罐泥质红陶,手制而成。敞口,束腰,折腹,平底,口沿至腹部有对称的单鋬耳,器身无纹饰。

商周   

白陶雕刻饕餮纹双耳壶,商,高.1cm,口径9.1cm,足径8.9cm

器敛口,腹微鼓,圈足,口下安双耳,足上有对称双孔。器身通体刻划饕餮纹。

  

原始青瓷双系罐,高13.cm,口径8.4cm

罐敛口,折腹,束腰,平底,腹两侧各有一横系。罐身施青黄釉。肩饰水波纹及弦纹。此罐的造型如同鱼篓,小口,大腹,以增其容积。这是西周早期原始瓷的造型特征。

春秋战国   

原始瓷提梁盉,高17.7cm,口径7cm

盉直口,圆腹,下承以三兽形足,流为兽头状,壶体另一侧饰一卷曲短尾。提梁为弓形,顶部两端饰有锯齿形棱脊,肩、腹部饰以四道连续的水波纹。器物造型古朴端庄,釉色青中泛黄,施釉均匀,纹饰简洁明快,富有动感。

秦汉

彩绘陶方壶,汉,口边长11.5cm,足边长1.6cm,高39cm

壶口部与足底皆为方形,四角攒尖方盖,壶身两侧各有一铺耳。通体饰以黑、红彩为主色调的图案,颈与腹部皆绘流云纹,并以菱格纹条带相间。

  

酱釉陶壶,西汉,高3.7cm,口径14.9cm

壶洗口,束颈,溜肩,鼓腹,足外撇。壶外通体施酱黄釉,肩部及腹部各刻划弦纹两道,其间彩绘水波纹。釉色浓郁明快,古朴和谐;纹饰布局疏朗,描绘笔调粗简豪放,写意感极强,反映出当时崇尚朴实自然的艺术格调。

  

青釉划花双系壶,高3.6cm,口径14.3cm,足径14cm

西汉原始青瓷的胎质一般比较疏松,存有大量气孔,吸水率高,胎色呈灰色或深灰色。其釉层普遍较厚,色调偏深,多呈青绿或黄褐等色。装饰纹样则有弦纹、水波纹、云气纹及划刻花纹等,壶、罐等多饰双系或堆贴铺首。

  

青瓷双系壶,东汉,高4.5cm,口径11.5cm,底径9cm

这件青釉双系壶胎体较薄,釉层匀净光洁,属于刚从原始瓷中脱离出来的质量更高一筹的青釉器,堪称我国最早的瓷器。   

绿釉陶壶,东汉,高40.3cm,口径15.cm,足径15.7cm

此壶属于随葬品,腹部转折处釉面因长期在地下处于潮湿环境中析出盐类物质,致使表面呈银白色。

魏晋南北朝   

青釉堆塑谷仓,高46.4cm,腹径9.1cm,底径16cm

此谷仓为0世纪30年代后期浙江绍兴三国墓出土。其胎体呈灰白色,通体施青釉,釉面不甚匀净。该器以百鸟争食、欢庆丰收、牲畜满栏等立体雕饰展现了一千七百多年前江南吴地庄园五谷丰登的场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器用来随葬,称为“明器”,目的是祈望死者仍能保持生前的种种享受。

  

黑釉鸡头壶,高17cm,口径7cm,底径9.3cm

此壶为东晋时期所制,器形完整,风格古朴,釉色莹润匀净,是不可多得的德清窑上品。   

黑釉唾壶,东晋,高9.9cm,口径8.9cm,底径9.4cm

唾壶亦称唾器,属于卫生洁具。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曾出土署“女阴侯唾器”铭的漆唾器。瓷质唾壶始见于东汉,三国、两晋时开始流行。东晋时期以青釉唾壶较为多见,黑釉唾壶少见。东晋时期烧黑釉瓷的瓷窑以浙江德清窑最为著名,经科学化验其黑釉中三氧化二铁含量达8%左右,故烧成后,釉面产生色黑如漆的效果。从这件唾壶的胎釉特征看,亦应属于德清窑制品。

青釉龟形砚滴,高5.8cm,口径.4cm,腹径4.9-4.7cm

这件砚滴为东晋时期所制,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不失为一件精美的古代文房用具。

青釉褐彩鸡首壶,东晋,口径5.5cm,高15.4cm

青釉褐斑四系壶,高17.9cm,口径8.4cm

此器为东晋时期所制,褐色彩斑装饰面积较大,形态千变万化,或似泼墨,或似树叶,装饰效果绮丽,十分罕见,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

此壶于年由故宫著名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捐献。   

青釉褐斑羊头壶,高3.8cm,口径10.8cm,底径10.8cm

壶口浅盘式,细颈,球形腹,平底。肩部一侧置羊头形流,相对一侧置曲柄,另外两侧各置一横系。通体施青绿色釉,底部无釉。在壶口沿、羊头及系上均涂点褐斑。肩部暗划弦纹道。

  

青釉人骑兽器,高17.7cm

人骑于兽背,双手握兽角,头戴网纹卷沿高帽,帽中空,可插烛。骑兽人高鼻圆眼,颌下有须;兽则伏卧,龇牙瞋目。人、兽之身都戳印圆形纹,兽面篦划须纹,长尾垂。通体施青黄色釉。

  

青釉四系鸟钮盖缸,通高9.3cm,口径8.cm,足径8.cm

盖缸敛口,扁腹,圈足外撇,肩部四面各饰一条形系。外壁模印菱形锦地网格纹,间饰划线弦纹。器物内外皆施青釉,圈足内素胎无釉。盖圆形,盖口可以合于缸口内。盖面饰3周凹陷的宽弦纹,盖顶雕塑一对小鸟,情态活泼可爱,展翅翘尾相对而立,栩栩如生。

  

青釉印纹双系壶,高6.6cm,口径14.9cm,底径11.cm

双系壶在西晋时期较为多见,是当时盛水的器皿。此壶造型庄重规整,釉色匀净,其兽面衔环装饰和模印网纹都是西晋时期青瓷的流行纹饰。   

青釉羊,高13.cm

羊卧伏状,昂首张口,体态肥硕可爱。背部饰对称的线条纹。腹部浅刻戳点和条纹,似羽翼张扬。此器釉色青绿,晶莹润泽。羊首上端开一圆洞。

青釉双系兽面纹扁壶,西晋,口径4.cm,最大腹径18cm,高14cm

壶小直口,肩上有两小系,器身呈扁椭圆形,平底微内凹。通体施青釉,双系之间印圆圈带状装饰,中间贴塑一兽头,这是西晋时期普遍采用的一种装饰方法。扁圆的形体和设计巧妙的双系使之既实用又便于携带。

青釉镂空双系罐,西晋,通高17.7cm,口径1.3cm,足径14cm

南方的青瓷制作水平到西晋时有了很大提高,掌握了还原焰的烧制技术,青釉色彩较稳定,胎质细腻,胎色灰白。除印贴、镂孔等装饰手法外,西晋的壶、罐、尊、洗类器物的肩部和口沿多饰装饰带,以细密的几何图案为主。此器釉厚处色调较深,釉薄处则浅淡,整体效果晶莹明澈。   

青釉双系罐,高3.8cm,口径1.4cm,底径13.7cm

罐短直口,丰肩,腹下内敛,平底。罐内及外壁通施青釉,釉色微黄。肩饰模印网格纹,上下戳印圈点纹,其间用弦线间隔。肩部左右两侧塑有双系,系面印锦纹。肩前后两侧分别贴塑兽耳衔环装饰。

  

青釉双系卣,高3.7cm,口径11.7-10.6cm,底径16.4cm

卣直口,短颈,平肩,垂腹,腹下饱满,圈足外撇,通体呈扁圆形状。卣的肩部前后两面各贴塑兽首,其下各立一系。肩左右两边分别塑有龙首系,龙鼻下卷构成圆环。两对系大小相间,形成稳重平衡之美。施青釉,釉面匀净,微黄。外壁上部印纹饰4组:中间为4行菱形模印纹饰一周,其上下分别戳印圈点纹,最下方由一周山形纹托起上部图案。器壁的菱形纹饰与圈足外壁上模印的3行菱形图案相对应。

此器为西晋时期所制,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其整体纹饰规整,和谐古朴,上下呼应。此卣仿青铜器提梁卣烧造,卣上面的龙首系具有悬挂提梁的作用,因此又被称作提梁卣。

故宫馆藏“元代瓷器”精品

釉里红地白花暗刻云龙纹四系扁壶

元,高34cm,口径8.5cm,足横6.5cm,足纵8.cm。故宫收藏。

龙泉窑青釉执壶

元,高5cm,口径4.5cm,足径3cm。故宫收藏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元,高7.5cm,口径0.4cm,足径19cm。故宫收藏。

景德镇窑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

元,高46.1cm,口径6.cm,足径13.4cm。

龙泉窑青釉塑贴四鱼纹洗

元,高7.cm,口径7.6cm,底径4.5cm。

故宫馆藏清代瓷器

珐琅彩双环瓶

宫廷使用和收藏陶瓷器至迟可上溯至唐朝,至清末皇宫内保存的陶瓷器达数十万件之巨。目前这些瓷器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国内外其他一些博物馆及私人也有零星收藏。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品宝库,在近百万件藏品中,陶瓷器占三十四万余件。

珐琅彩梅花牡丹纹碗

珐琅彩勾莲纹象耳瓶

黄地粉彩开光“万寿无疆”碗清同治

粉彩“御窑厂图”双耳大瓶

红彩绳纹状元红酒坛清道光

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

青花凤穿牡丹纹罐

青花折枝花果纹蒜头瓶

青花八宝勾莲纹双耳瓶

青花云龙纹赏瓶

青花花卉纹水仙盆

珐琅彩瓶

酱地描金凸雕灵桃瓶清乾隆

红釉开光金囍字碗清同治

黄地红彩开光“福禄寿喜”碗清同治

粉彩描金寿字盘清同治

胭脂红、蓝地轧道珐琅彩折枝花纹合欢瓶

珐琅彩缠枝花卉蒜头瓶

红彩绳纹状元红酒坛清道光

红地五彩描金婴戏图碗

珐琅彩婴戏纹双连瓶

珐琅彩缠枝花卉蒜头瓶

故宫馆藏“十二美人图”

此套图屏使用工笔重彩,表现出宫廷绘画雍容华贵的审美情趣和仕女画工整妍丽的艺术特色。画家在生动地刻画宫苑女子品茶、赏蝶、沉吟、阅读等闲适生活情景的同时,还以写实的手法逼真地再现了清宫女子冠服、发型、首饰等当时宫中女子最为流行的妆饰。此套图屏是研究女子汉装服饰文化最为形象而真实的史料,使我们领略到康、雍朝女子服饰文化的绚丽风采。

观书沉吟

女子持半展书页,沉吟瞬间。背景以设色山水小景、横幅墨笔摹写的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米元章的诗为装饰。画家巧妙地借助所录的米元章诗句“樱桃口小柳腰肢,斜倚春风半懒时。一种心情费消遣,缃编欲展又凝思”,点明了此图的画意和读书倦懒的仕女仪态。女子所展书页上录的是唐代杜秋娘《金缕词》:“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图中“倚风娇无力”的女子形象反映出清代仕女画常见的“风露清愁”之美。

立持如意

仕女手持如意,立于庭院内赏花。竹篱处繁花似锦,花团锦簇。画家着重突出了紫、粉、白、红等各色牡丹。牡丹以雍容华丽、香味浓郁而被称作“百花之王”,并成为吉祥富贵、繁荣昌盛的象征,结合女子手中所持的竹雕灵芝如意,蕴含了“富贵如意”的美好愿望。

倚门观竹

庭院中花草竹石满目,并摆放着香兰、月季等各色盆景,争奇斗艳,以婀娜的姿态点缀出俏丽的景致。仕女倚门观望着满园春色,举止间似乎流露着淡淡的叹春情怀。

消夏赏蝶

户外湖石玲珑,彩蝶起舞,萱草含芳。室内仕女手持葫芦倚案静思。此画描绘的虽然是仕女夏日休闲的情景,表达的却是乞生贵子的吉祥意愿。萱草,又名忘忧、鹿葱。《草木记》谓“妇女怀孕,佩其花必生男”,因此,它以有助于孕妇生子,又有“宜男萱”之美誉。葫芦,属于生命力旺盛的多籽植物,常被用以喻“百子”之意。画家巧妙地将萱草与葫芦绘于石侧、掌中,既增加了画面的观赏性,又蕴涵了求子的深意。

烛下缝衣

清风徐徐,红烛摇曳,仕女勤于女红,在烛光下行针走线。女红包括纺织、刺绣、缝纫等,古代隶属于衡量女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功、妇容)”中的“妇功”,是评价女子品行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女子们无论贫富贵贱,均以擅女红为能事。此图中女子兰指轻拈,针线穿行,低眉落目,若有所思。明窗外一只红色的蝙蝠飞舞在翠竹间,“鸿福将至”的吉祥寓意巧妙地蕴涵在图画之中。

桐荫品茶

仕女手持薄纱纨扇,坐于茂密的梧桐树下静心品茶。茶饮原是一种日常饮食行为,由于品茶论道的盛行,而成为历朝文人士大夫中的风雅之事,逐渐提高了茶的境界。图中月亮门内有一黑漆描金书架,满函的书籍不仅为画面增添了儒雅的书香气息,而且与仕女手中的茶具相互映衬,表现出宫中女子的文化修养。

博古幽思

仕女坐于斑竹椅上垂目沉思。身侧环绕着陈设各种器物的多宝格。多宝格上摆放的各种瓷器,如“仿汝窑”瓷洗、“郎窑红釉”僧帽壶,以及青铜觚、玉插屏等,均为康熙至雍正时期最盛行的陈设器物,具有典型的皇家的富贵气派。这些器物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真实性,也映衬出仕女博古雅玩的闺中情趣。

倚榻观雀

室内仕女斜倚榻上,把玩着合璧连环,室外喜鹊鸣叫喳喳,女子目视喜鹊,不觉入神。画家意在表现冬去春来,女子观赏喜鹊时的愉悦心境,但却不自觉地将宫中女子精神空虚、孤寂压抑的心情溢于画面。背屏上书满了“寿”字,虽有祈寿延年之意,却也不敌“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祈盼。

持表对菊

仕女手持精美的珐琅表坐于书案旁。桌上瓶中插有菊花,点明了时值八月时节。菊花清高典雅,是秋季重要的观赏花卉,被赋予坚贞、益寿等含义,同时又以其素净优雅的自然美而成为女性的头饰或居室的点缀品。背景墙面上悬挂着明代董其昌的诗句。不远处几案上的西洋天文仪器与女子手中的珐琅表表明西洋物件已渐为宫中时尚。

捻珠观猫

仕女于圆窗前端坐,轻倚桌案,一手闲雅地捻着念珠,正观赏两只嬉戏顽皮的猫咪。此图的取景面很小,仅透过二分之一的圆窗来刻画繁复的景致,但由于画家参用了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法,将远、中、近三景安排得有条不紊,从而扩展了画面空间的纵深感,显得意韵悠长。窗下钟声滴答,近处猫咪玩闹,时光便在这似有似无中悄悄流逝。

裘装对镜

仕女身着裘装,腰系玉佩,一手搭于暖炉御寒,一手持铜镜,神情专注地对镜自赏,“但惜流光暗烛房”的无奈之情溢于眉间。画中背景是一幅墨迹酣畅的行草体七言诗挂轴,落款为“破尘居士题”。破尘居士是雍正皇帝为雍亲王时自取的雅号,表示自已清心寡欲、不问荣辱功名的志趣。

烘炉观雪

仕女临窗而坐,轻掀帐帷,观雪赏梅。户外翠竹披霜带雪,遇寒不凋,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白色腊梅则以“万花敢向雪中击,一树独行天下春”的风韵尽情绽放。梅花不仅是著名的观赏花,又以花分五瓣,而拥有“五福花”的美称,被人们用以寓意幸福、长寿、吉祥。

故宫馆藏古珠

古珠,古代贵族们的珠宝,透过贸易管道而流通,它的魅力无法複製,人们将它配戴身上,更显品味!现在就让我门来看看!

故宫珍藏的钟表

整理编辑:张萌群

赞赏

长按







































甘露聚糖肽针
治疗白癜风的中药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xingmeiren.com/qrjz/9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