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严重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xwdt/170119/5207194.html
走马客乡
□叶嫚妹
我虽然是出生在农村,在农村长大,但工作后却常居县城,少去乡村了。听说和平好些村庄特别秀美,早就想一饱眼福。最近忙里偷闲,终于得遂心愿。周游一番后,感叹其中的变化出乎想象,故信笔数则,以作记游。
最美的颜色
整个中和村,都被绿色环绕着。
“正是青山山下处,春到处,总堪行。”用这句词来形容中和村的春日,再恰当不过。总长十四公里的健身步道,沿着蜿蜒的合水河向前延伸。河的两岸,农田相属,菜园相连。青翠的禾苗茁壮迎风,茂盛的青菜团团簇簇。加上争奇斗艳的小花园,或开花或挂果的小果园,一路行来,甚是赏心悦目。
沿着健身步道,我们来到了绿意最浓重的地方——古榕树公园。
公园建在一个小山坡上。山坡四周,种着各种观赏花木,花木周围,蜂蝶曼舞,小鸟欢歌。宽阔的广场中间,就是公园的主角大榕树。这是一棵树龄很长的榕树,清朝时由前人种下,至今已逾三百五十年。在水源充沛的中和村,这棵树得以枝繁叶茂。现在,它的主干已经长到需要九个成人方可合抱了。远远望去,巨大的树干,正如一把巨大的绿伞,遮住了大半个广场。
走到树下,顿时感到一阵清凉。阳光被浓密的树叶挡住,只漏下星星点点的光斑,无论往哪个方向看,都是满眼的绿色——榕树的枝干长到一定的高度之后,树枝末端就会像幼儿依恋母亲一般,垂向大地。所以置身树下,便如身处一个巨大的榕树帐篷中。“帐篷”里有深浅各异的绿叶,有大小不一的嫩芽。这层层叠叠的绿色,像健身步道上闪耀的绿宝石,充满了勃勃的生机。
这满眼的绿,是多么美丽的颜色!
流连许久,我们来到了腐竹加工厂。这是一座其貌不扬的平房,靠墙垒着摆得整整齐齐的木柴,院子里晾晒着腐竹。这些腐竹淡黄发亮,由于刚刚做好,还能闻到豆子的清香。
走进屋里,豆子的味道更浓了。屋子中央做了一个两边添柴的灶台,灶台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几十个不锈钢容器,里面装着热气腾腾的豆汁,每当容器里的豆汁凝结成一层薄膜,一个动作麻利的阿姨就熟练地拿起一根竹片,将薄膜挑起,挂在准备好的竹竿上。这些薄膜晒干之后,就是健康又美味的腐竹了。
做腐竹是一项体力活,几十个容器,不断有薄膜凝结成形,阿姨一刻不得闲,不停地将腐竹挑起来,再挂到竹竿上。在她流畅的动作中,一片片嫩黄的腐竹迅速地挂满了一根根竹竿。
我入迷地看着她的动作。刚才攀谈时她告诉我,她是土生土长的中和村民。像所有土地上的农人一般,这位阿姨不善言谈。可是她工作的样子多么美!她就像一个武林高手一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添柴、挑竹、换竿、晾晒,忙而不乱,每一个步骤都精准无比,又充满了舞蹈般的韵律感。
昔日文惠王看庖丁解牛,参悟了养生之道。我看着阿姨如闲庭信步般从容的动作,也体会到了“技近乎艺”的美感。在蒸气中微微晃动的嫩黄腐竹,像一面面随风摇动的旌旗,诉说着她的辛劳与勤恳。
这鲜嫩的黄,是多么美丽的颜色!
我们继续前行,发现中和村并非只有浓重的绿与鲜活的黄,还有其他颜色:这里有河水的透明、鲜花的嫣红、远山的黛黑,还有农家书屋外墙的青灰色。各种颜色随意点染,将中和村勾画成一幅浓淡皆宜的美丽画卷。
这幅画卷上,有最美丽的颜色。
安静的水背
沿着宽阔的村道,我们走进了安静的水背村。
阳明广场是安静的。这个足以容纳数千人的广场,已经接近完工了,除了来往的工程车,只有王阳明的《教条示龙场褚生》的原文和译文的巨幅石刻,静静地矗立在广场的左边,如一座巍峨的地标。新建的讲学台并不高,却自有一股岿然不动的气势,好像世间所有的变迁,都无法使它动摇分毫。时光如梭,它只静静地坚守在此地,等着能听懂训示的人到来。
长长的村道是安静的。一路走来,行人寥寥无几,只偶尔见到村人或在门口闲坐,或是侍弄花草。印象中,农村总是充满鸡鸣狗吠、儿童笑闹,在这里,却是少有的宁静:没有鸡,没有狗,更没有嬉笑的小孩。从满是噪声的城市来到这个安静的地方,顿时觉得整个人都轻松不少。这宁静却并不吓人,因为满眼青翠的菜园、充满生活气息的庭院告诉我们,水背村的常住人口还是挺多的。有人气的地方,即使安静,也自带着一股活泼的生机。
村边的河流是安静的。在水坝的阻挡下,哗哗欢笑的河水,逐渐变得温柔,到了村边这一段,就柔成了情人的眼波。河边坐几个人,一脸淡然地垂钓,那悠闲的模样,让人不由得想起渭水边垂钓的姜太公。他们的鱼钩,也是直的吗?
广阔的荷塘更是安静。时值暮春,荷塘中莲子刚种下不久,并且最近一定施了农家肥,我们漫步在宽阔的游廊上,只能在灰扑扑的泥水与刺鼻的气味中,遐想夏日时荷塘的田田碧叶与娇艳荷花。天高云淡,荷塘无声,游廊曲折,目无盛景,让人不由得感叹:这里真是安静得接近寂寞了!
但转过了这一带,我们却进入了热闹的世界。
那是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老人们听歌的、笑谈的,脸上的笑容那么真实;更有许多小朋友,嬉笑游戏,追逐奔跑。“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也许就是形容这样的场景吧。
“这里还是许多城里人散步健走的‘后花园’。”同行的村干部告诉我们,“水背村地方大,路面平,村里的基础建设做得也很好,所以许多城里人会在下班或晚饭后,来这里散步放松。”
我们恍然,原来水背村并不总是那么安静的,我们来的时间不对,到了傍晚,这里就会热闹起来了。
“还有荷塘,你们五六月份再来,那时的风景可美了。”村干部说着,脸上盛开了荷花一样灿烂的笑容。
我知道的。去年就听说过水背的荷花,还有同学特地拍了照片发给我看,确实是接天莲叶,映日荷花,使人流连难舍。时人喜爱观赏美景,想来今年繁花盛开时,水背又将游人如织,再也不复此时的安静了。
我想起刚才在荷塘边上看到的,只如铜钱大小的几枚小小荷叶。种子种下,就会发芽;安静的广场、村道、河流与荷塘,正在酝酿新的生机。
星星村的树
“看,有一个小孩在那棵树上!”
我们循声望去,池塘对面的枇杷树上,果然有一个灵活攀爬的身影。那是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他一定是为了采摘树上的枇杷才爬上去的。
“星星村这边的枇杷树挺多的呢。”有人开口说。
确实,一路走来,星星村最大的特点就是植被繁茂。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满了树木花草,呈现出勃勃生机。
那高大的枇杷树,巴掌大的叶子在风中骄傲地摆动,或青或黄的果实在叶子中间若隐若现,那新鲜的模样,惹得人垂涎欲滴。那秀气可爱的杨梅树,叶子是美丽的椭圆,果实是青色的珍珠,累累的果实,让人不禁想象杨梅成熟之时,能带来多少欢乐。前几天刚下了一场雨,将那婆娑的柿子树的叶子洗得油绿,一眼望去,满眼青翠。还有那亭亭玉立的番石榴,因为美味,是村人们非常喜欢种植的果树。
除了这些可以结果食用的树木,还有一些更具观赏性的植物:香味扑鼻的桂花树,一般对称地栽种在门前;颜色鲜艳的三角梅、大红花,大都种在门口的花带上;喜阴的茶花,则多是种在屋后。虽然已到清明,但桂花飘香,茶花犹艳,也给我们的采风之行,增添了不少趣味。
在一座古朴的房子面前,我们还看见了主人摆满台阶的多肉植物。兰戴莲、冬美人、姬秋丽、珍珠吊兰、姬星美人……一盆盆都那么鲜活美丽,让我们满心赞叹,流连忘返。
我又发现了另外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枇杷、柿子树等可以结果食用的树木,都是高大粗壮、枝繁叶茂,目测树龄都有十年以上。而那些具有观赏性的植物,大都比较矮小,虽然也得到主人的精心照料,照样开花,但看起来,栽种只是这一两年的事情。
在温饱尚且不能解决的时期,可以结果的柿子树与枇杷树,便是农村里最受欢迎、栽种最广的树种。在青黄不接的三四月,有酸甜多汁的枇杷。枇杷过后,就是李子和杨梅的天下了。夏天有桃子和番石榴,秋天有柿子和棠梨,冬天有橘子和香蕉。一年四季,只要家里有地方的,别说是房前屋后,就是深山老林也要种上果树啊。要知道,这些果树所结出的滋味各异的果实,曾是村人们重要的食物来源,曾养大了一代又一代饥肠辘辘的少年。
现在,人们果树种得少了,美化环境、能表达审美趣味的观赏植物种得多了。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发展,水果易得,无需再特意种植;另一方面,更是因为村民们已经不再缺衣少食,已经可以将房前屋后用于种植食物的土地,用来宣扬自己的审美趣味了。
原来仓廪实不仅可以使人知礼节,还可以让人欣赏美、感受美。
在星星村,在这些树的身上,我看到了很多……
看玫瑰的人
“超田村快到了,可以准备下车了。”司机大叔对我说。
“奇怪,我怎么没看到玫瑰田啊?”我转头四望,“大叔你知道玫瑰田在哪里吗?”
“这里有玫瑰吗?我经常来这里,没听说啊。”大叔回答。
“一定有的,我都闻到香味了。”我坚定地说。
“那我们问问人吧。”大叔说完,摇下车窗,询问路边的一个村民:“老叔,听说这边有玫瑰花看的,在哪里啊?”
村民指了一个方向:“那边!转个弯就是了。”
“好嘞,谢谢老叔。”司机大叔说完,启动车子,又对我说:“原来还真的有玫瑰花啊。我也要去看看。”
转过了弯,果然一大片玫瑰花田闯入眼中,香味也更浓了。
我欣喜地下了车,奔到花田边欣赏,一回头,发现司机大叔果然也下来了,正认真地欣赏着眼前的花朵。
“还真是不错呢!”他对我说,“你看这些花,差不多有人的手掌大,颜色又多样,这些花确实值得一看啊。”
“是啊,这些花多美。”我点头赞同,又问他,“大叔,要不要给你拍张照啊?”
“不用了,我下车是来看花的,拍自己干什么?我倒是要拍一些玫瑰的照片,留着以后慢慢看。”大叔说着,拿出手机,开始给花儿们拍照。他的眼神那么专注,是另一道美丽的风景。
我也拿出手机,一边看一边拍。绯红、粉紫、嫩黄、深红、莹白的花朵,层层叠叠,花团锦簇,争先恐后地涌进我的眼里,那充盈的生命力,让人感动得想高喊,又想肃静地膜拜。
过了一会,司机大叔先离开了,但来赏花的人越来越多。游人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拖家带口地来的。一时间,“超田尽是看花人”。孩子们的欢笑声、老人们的交谈声、父母照看孩子的声音,充满了整片玫瑰花田。
但无论年龄大小、顺序先后,这些看花人眼中欣赏与沉醉的神情,都是一样的。他们说着、笑着、为玫瑰的色香味惊叹着,又兴高采烈地与花儿合照,给这里带来了另一股充沛的生命活力。
阳光渐渐猛烈起来,我准备回去了。走到村口,一辆车在我身边驶过,同时一声“老同学”传入耳中。定睛一看,呀,原来是十多年不见的小学同学。
“好久不见了啊。”我与他打招呼,“我记得你是在外地发展啊,怎么到这里来了?”
“来看花呀。”他回答。
我看着他,惊讶极了:“你特地从东莞回来看花?”
同学点头,又问我:“你呢?”
“我也是呀,这些玫瑰真好看。”
“就是听说了好看,才特地赶过来看的啊。”老同学说着,与我告别,和家人快步往玫瑰花田走去。
我坐上车,看着因为源源不断到来的车而显得拥挤的村道,想起吴冠中先生曾经说过,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是,美盲却很多。如果老先生看到此情此景,大概会心生安慰吧,毕竟,无论是为生活奔波的司机大叔,还是身在他乡的小学同学,或是这些不断赶来的游人,都是为了玫瑰而来。在繁忙的生活之余,他们还保持着对美的敏锐。这些看玫瑰的人,心中一定也盛开着绚烂馨香的玫瑰。
清澈的欢乐
□黄小珍
我对少年最美好的回忆,莫过于到汶井塘去了。
“手攀石门嶂,脚踏汶井塘,谁人猜得中,黄金用斗量。”小时候每当听到这首童谣,我就会问妈妈:“汶井塘在哪?那里有很多黄金吗?”
“没有黄金,但那儿很美。”
“那就带我去嘛。”
“那水太深了。你现在还小,身体又不好,掉下去就麻烦了,不能去,等大点儿再带你去。”
于是,我就天天盼着能快点长大。
好不容易到了四年级,妈妈在一个夏天对我说:“今天到大舅家去帮忙收水稻吧。”一听是收水稻,我很不情愿。“汶井塘就在大舅家脚下哦,大舅家的水田也在水塘附近。”听到这两句话,我欢呼雀跃,立刻出发。
为了早点看到汶井塘,我拼命干活。大家看到我弄得满脸都是泥,不由得开心地笑了。太阳就要落山了,终于听大舅说道:“走吧!去汶井塘凉快去喽!”我们沿着一条大田埂,不一会就来到了汶井塘前。
这是大海吗?怎么可以这么大?湛蓝的水是那么的清澈。你看,水下的田螺在一张一合,小虾在嬉戏。放眼望去,阳光下的汶井塘就像一块大翡翠在闪闪发亮。而清澈的水沿着溢水口哗哗地外流,那水流则是那么的雪白无瑕。
溢水口铺着两块大石板及许多五颜六色的小石子,晶莹光润,美不可言!我迫不及待地跟着大人走到水中,不一会儿,一群大大小小的大头鱼竟然绕着我的双脚互相嬉戏,时不时地还轻轻地吻我一口。我恋上了那清凉的水,恋上了可爱的小鱼,迟迟不愿上岸。
“口渴吗?我们去水井喝口水吧!”
我跟着大舅他们走到不远处的一口水井,井沿有个出口,井水潺潺流进水塘,我捧起一口井水,那清甜的味儿是如此的清新。
望着汶井塘,我不禁陶醉其中了。
“小丫头,这汶井塘还有个美丽的故事呢!”看见我望着出神,大舅主动给我讲起汶井塘的传说。
某年农历的七月初七,一群仙女路过我们村,看到山上的那两块大石头很奇特,她们便很想爬上去看看。仙女们费尽全身力气,沿着那两块大石头爬上了我们称之为“石门嶂”的大山时,早已大汗淋漓。于是,一个仙女拿起一支簪子在空中一划,一口大水塘便出现在脚下。仙女们跳进水塘,尽情嬉戏,当村民发现她们时,她们瞬间就飞上了天空,但那口大水塘永远留在了人间,但不知为何却叫汶井塘。
后来,风水先生添加了“谁人猜得中,黄金用斗量”的题句,那当然是变味了。
当我还在幻想着仙女美丽的容貌时,忽然听见身后发出“扑通、扑通”声,原来是好几个小孩一头扎进了水塘中,尽情戏水。有个小孩游到水塘中央,竟然浮在水面上,一动不动,仰望着天空。最令我吃惊的是,有个小孩竟然站在水塘中央,来了个金鸡独立,这不是武打小说里的“凌波微步”吗?原来,那是细心的村民特地在水中央放了几根大树桩,供孩子们游累之后休息的。
多么美丽而富有生气的画面啊!看着这一切,我恋恋不舍,不想回家。
自那后,我经常到汶井塘,或是尽情享受水的纯净和清凉,或是悠然享受那宁静的风景。
假如说夏天的汶井塘是神奇的,那冬天的汶井塘则是神圣的。因为到了冬天,汶井塘里的水会冒着热气,白茫茫一片,就像一位少女围了一条薄纱巾,让人不忍触碰。
汶井塘,陪伴着我的少年生活,当然也陪伴着全村的孩子。那儿,有我们清澈的欢乐。
玫花三弄为哪渡
□曹春风
和平县合水镇的兴径村,以前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村庄,现在,俨然成了“别人家”的村落。在这里,乌托邦式的家园似乎有了清晰的模样。兴径村,也成为了无数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兴径村,一个正在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地方,它的变化,颠覆了我对传统旧农村的刻板印象,它的美丽、乡韵、文化气息,随三月的清风扑面而来,随三月的繁花悠扬心间。
宽阔平整的柏油路,洁净的路面,红黄蓝彩虹颜色的公路标线,一条旅游公路引领着我们欣然前行。昔日的校舍,变身为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各种功能室一应俱全,健身房、图书室、琴棋书画室、舞蹈室、瑜伽室、舒心驿站,整栋楼墙上都有家训家规、家风家教等一系列传统文化墙展,这里已俨然成为老百姓的精神家园。村民们在闲暇之余来到这里,或阅读,或对弈,或鼓琴,或弄墨,或切磋球技,或引吭高歌,或欢舞一曲……地里田间劳作的辛苦,或许在这里能够得到些许释放;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会将生命的光芒消磨殆尽,在这里,或许能够看见生命的丝丝光亮;流离失所的心灵,或许在这里,有了最熨帖的安放……贫瘠之地,不再荒芜;暗淡夜空,星星点灯。
放不慢的脚步,已踏进了玫花渡。玫花渡,被誉为和平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民宿。带着好奇和疑问,想寻找“渡”字的深意。传统的岭南民居,诗意的院落,一株海芋,一盆素兰,一缸睡莲,一瓮玫瑰,一坛月季,桂影亭亭,花语浅浅。蜿蜒的石板路,长长的廊道,木质的窗棂,透过天井,抬头即可望见蓝天与白云,一切都保留了记忆中故乡的原有模样。仿藤蔓编织的灯笼,做成竹子模样的水龙头,花架下荡悠的秋千……每一处细节的处理,又这样用心用情,别致而隽永。
随心随性地,行到合意处,安坐亭子里歇息。呷一口玫瑰花茶,透过风帘,望着远处的玫瑰园,缕缕幽香随风而至。此间,我也终于知晓了玫花渡的“渡”字的寓意,它取意于一代书圣王羲之之子王献之与郗道茂凄美的爱情故事,同时,又赋予其更丰富的含义,谓之“渡人如渡己,渡己亦渡人;渡己先渡人,渡人终渡己”,这大乘佛教的宗旨,让玫花渡又有了“立己达人,兼善天下”的高度与气度。
走在乡间小路上,看见撒欢儿的小狗,小溪流里悠游的鸭子,捞鱼嬉闹的小孩儿,溪岸上含笑嗔怪唤童快归的老奶奶,祖屋厅堂门口围坐一起聊家长里短、说岁月悲欢的老人……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而亲切,勾起我对童年时光故乡的记忆,丝丝缕缕,绵长又温暖。留住乡韵,记住乡愁,让这份美丽的忧伤交给时间去抚平去珍重。
时间匆匆,在兴径村,来不及细细打量端详的有博山老屋,还有河源市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创园,匆匆掠影的柱式日晷,想着下次有缘再来时,一定会认真地探究古代先民是怎样顺应天时的生存智慧。嗯,就这样愉快地约定了。想不到,小小的兴径村竟然有这么多令人神往的东西,真是“宝藏兴径”呀。
大地不语,美丽的兴径村却交出了最生动的答卷。转身回眸,耳边仿佛回响起一首清雅的古琴曲《梅花三弄》——君子之真,弄清风;君子之情,弄飞雪;君子之操,弄光影……兴径村以文为介,以花为媒,以美为质,播种美丽新农村的希望与梦想,飞扬清芬香气与奕奕神采。乡韵袅袅,乡情悠悠。越来越多外面的人走进兴径村,享受泥土的气息,感受质朴的文化,邂逅田园的诗意。
在这个草长莺飞的三月天,喜遇如玫瑰花绽放的兴径村,是缘渡,是心渡。
玫花三弄,万般皆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