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nvrenjkw.com/nxzx/4248.html
-09-:51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胡昕然钱祎
吴晓峰摄
初秋,走在景宁畲族自治县标溪村的古街上,一股淡淡的花香扑鼻而来,让人心情顿时舒畅。这个深藏在山区的小村庄,已是远近闻名的“花样村庄”代言人。
在这里,古街两边是木头房建筑,庭院里摆放着成片花卉,玉蝶、胧月、蝴蝶花、冬美人、富贵子等争奇斗艳,角落里的绿植也十分可爱,路过的游客有的拿出手机拍下这些美丽的画面,有的恋恋不舍地坐在石头凳上和村民交流养花心得,还有的索性掏出钱包把“美丽”带回家。
绿色发展的力量,在平凡的标溪村生动展现。经过短短几年时间,村民通过种植多肉、花卉,发展庭院经济,把农家小庭院变成增收致富的“聚宝盆”。家家户户以花为媒,实现了美丽与致富的同步升级。
多肉里开出新希望
生活在诗情画意的风景中,还顺便在家门口把钱挣了,这曾是标溪村民不敢想象的美好生活,而今都成为现实。
沿着景宁县城西南方向行驶约30公里的两溪交汇处,就是标溪村。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9%,空气质量常年优良。虽然有大山深处的好风光,但过去长期以来,标溪村却一度难以发展。
标溪村是标溪乡政府所在地,2平方公里的地域里,林地亩,耕地余亩,是典型的山区村。由于资源缺乏,村庄“空心化”严重,青壮年都去县城里打工,村庄日渐破败,村里垃圾成堆、污水四流,乱搭乱建随处可见。同样位于深山,距离标溪乡18公里的大均乡就幸运多了。作为景宁有名的少数民族特色乡,大均乡独特的畲族文化吸引了各地游客的目光,成功打造了中国“畲乡之窗”旅游景区。而生活在没特色、没景点的标溪村,村民们只能看着一辆辆旅游大巴经过山村,又消失在公路尽头,十分羡慕。
没有好环境,吸引不了城里客;没有好产业,留不住青壮年。标溪乡党委书记陈轶群,回忆起村里的老人趁着过路车辆上下客的间隙,匆忙地向过客兜售农产品的场景,心里便涌起一阵酸楚,村民心中的叹息也愈发深重:“咱标溪,啥时候也能富起来?”
迷茫困顿之际,标溪人一直苦苦找寻的村庄未来,竟从一盆多肉中萌芽了。
几年前,80多岁的村民严振兰家中养了一盆多肉,种在一个破脸盆里。在一次走访中,标溪乡原党委书记陈芳看到后,觉得很新奇便随手拍照发在了朋友圈里。“我有一个多肉爱好者的朋友一眼就认出这是一盆玉蝶老桩,特意赶到村里,花了多块钱买走了。”
吴晓峰摄
这件事,瞬间轰动了整个标溪村。趁着市场的“多肉热”,还有村里妇女素有种花的喜好,干部们意识到,这或许是村庄发展的一个契机。
“刚开始,我们没资金、没花苗、没场地。”陈轶群说,村里敢冒这个险,就是抱着一定要把村集体经济搞上去的决心。
于是,村干部们主动给村民送花苗,补贴花盆钱,村民花5块钱买花盆,村里就补贴3块钱。“但大家还是有疑虑:在深山里种多肉,真的能赚钱吗?”村民马志英说,当时有不少村民觉得多肉难养又娇贵,“村里给我们请来专业老师,办起多肉栽培技术培训班,在一次次交流种植经验后,大家慢慢有了底气。”
“多亏村里的这个决定。”现在说起养多肉,马志英赞不绝口。她家房前屋后的多肉,大大小小有多盆,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玉蝶、胧月、冬美人、玉露、露娜莲、静夜……有‘老桩’,也有‘拼盘’。”马志英对自己照料的“宝贝”如数家珍,这些都是她多年亲手培育出来的作品。年,马志英家仅靠卖多肉,收入就有四五万元。
马志英在料理多肉
曾经的困惑,现在村民已完全打消。为了卖多肉,村里几乎人人成了“微商”。多肉已成为村民致富的新来源,全村多肉和花卉植物达到近3万盆,品种达50多种。年,全村花卉销售额近30万元,户均增收多元。如今的标溪村,已是名副其实的“花花世界”。
村民们想象力十足,家中闲置的老物件都用来种花。
“花样村庄”的新花样
“要种出风景、种出财富,光靠种多肉一项还远远不够。”陈轶群说,年,标溪村借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打造村庄环境。一个山清水秀、宜居宜业宜游的“花样村庄”,是所有标溪人的奋斗目标。
自“花样村庄”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标溪乡集中人力、财力,持续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发动村民清理路面和边沟死角,清除公路沿线小广告、乱堆乱放等,垃圾、污水分别集中处理。同时,村里还建立了村级公共卫生管理新体系,设立了一支环境护卫队,定期做好卫生清理工作,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物品乱堆、随地吐痰等现象已不见踪影。
“我都认不出来了!”在县城里开小超市的标溪村民孙盛林难得回家一趟,对眼前的景象又惊又喜,道路宽阔整洁,房屋崭新美丽,猪圈、旱厕都不见了,隐隐的异味也没了,街上到处弥漫着淡淡的花香,“以前村里环境不好,大家都不愿意回家,但现在走在村里,大家总会停下来看看、拍拍这些美景,带朋友来玩也很有面子。”
一石一木、一砖一瓦,都是小山村美丽的“点睛之笔”。墙角、坡面、沟渠、花坛的修复,用上了小溪边的鹅卵石,既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又节省了经费,这种就地取材的方式,在村里得到广泛应用,得到村民一致好评。“不仅要避免千村一面,还要花小钱办成大事。”陈轶群说,标溪村干部在村庄整治过程中想了个好办法,就是“自助加补助”模式,“有的围墙塌了,有的屋顶漏了,我们先动员村民自助修建,缺的钱再由我们来补。”
目前,全村已完成32幢民房近2万平方米的立面改造工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这里致力于打造一个有记忆、有乡愁的村庄。“整治不大拆大建,也不刻意仿古追新,村庄规划不需要追求‘高大上’,而应该有我们自己的特色。”陈轶群表示,在整治中,村里尽量做到修旧如旧,带着历史责任感,有感情地对待老房子,不图省事一拆了事。此外,为了留住村民的文化记忆,村里的小溪边保留了原有的鹅卵石溪滩。孙盛林现在常和村民们走在小溪边新砌的游步道上,一起晒太阳聊天,笑脸上洋溢着说不尽的满足。
游步道
为体现乡村的古朴自然,干部们鼓励村民将家中闲置的腌菜罐、酒坛等器具利用起来装饰环境,让农家小院既能留住乡愁又能焕发新颜。随着农家小院的日益美化,庭院经济也逐渐兴起。近年来,不少城里人来乡村赏花、乘凉、品果,一年四季都有美景可赏。下一步,村里还要让游客有更多留下来的理由。村里正在规划建设一批农家乐和民宿,并投入30余万元,打造一个集展览、休闲、交易于一体的花卉贸易市场,供老百姓进行花卉交易的同时,也是游客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庭院美了,村民富了,乡风也文明了。往日一些行为习惯随性的村民,现在也和花儿一样“爱美”。“以前农具会随便往门口一放,烟头往路上一丢,现在环境好了,谁还好意思这么做。”在记者采访中,不少村民感慨说,“有山有水有风景,生活在这样漂亮的乡村里,每天都精神爽利。”
干净整洁的道路通到每家每户,幽雅静谧的农家小院草茂花香。行走在标溪村的各个角落,精致的村容与远处的青山绿水交相辉映,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三美融合”的图景徐徐铺展。从种花养花到打造“花样村庄”,标溪人的日子幸福得像花儿一样。